對于生活,毫無苛求,只是說“習慣了就行了”;對于教課,他吹毛求疵,力求每個學生都能夠滿意;對于科研,他盡心專研,特別注重實際應用。他就是中國水處理技術的先行者——顧夏聲。

1918年5月6日,顧夏聲院士在江蘇省無錫出生。受家庭的影響,顧夏聲從小就樹立了“上大學讀工科,學好本領報效祖國”的志向。1936 年他被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后改稱土木工程系)錄取。1948年獲美國德州農工大學衛生工程碩士學位。隨后又在芝加哥水泵公司污水處理設備研制部工作了一年多,參加了美國一個大城市污水廠擴建的設計工作。這些經歷使他有機會機將書本知識應用到了工程實際當中,并以實踐經驗充實理論知識,為以后的科研和教學準備了條件。

在顧夏聲回國之后,先后在唐山北方交通大學、北京大學工學院、清華大學任教。在平時的教學工作當中,他始終堅持把科學研究與培養人才結合在一起,對學生嚴格要求,精心培養,不但注意其知識結構的合理性、適應性,充實其基礎理論知識和拓寬其知識面,加強校內外學術交流。

顧夏聲不僅在高等教育方面嘔心瀝血、辛勤耕耘,為國家培養出了大批的環境工程人才,而且在水處理的理論與工程應用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為環境科學和水處理技術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他出版了《廢水處理與利用》和《水處理工程》兩本著作。對水質、水體污染、水的預處理、消毒、微生物處理、水冷卻、深度處理、水處理工程規劃和設計的理論做了全面的闡述。為發展我國環境工程和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我國市政工程和環境工程界享有較高聲譽的著名專家,我國高濃度有機廢水厭氧生物處理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在長期的研究中,他還對難降解有機污染物可生化性和處理工藝進行了研究,將焦化廢水生物處理推向一個新高度。而且發展了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的理論,提出對反應器處理啤酒等廢水的新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外首次提出升流式厭氧污泥層反應器內厭氧顆粒污泥的結構模型和顆粒污泥形成機理的"晶核生長"學說,由此找出了培養顆粒污泥的優化條件和關鍵技術。

他的科研為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由他主持研究解決的高效低耗厭氧生物處理反應器工程設計和運行中的關鍵技術,在全國推廣應用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由于他的杰出貢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1918年5月6日,環境工程專家夏顧聲誕生

圖文簡介

對于生活,毫無苛求,只是說“習慣了就行了”;對于教課,他吹毛求疵,力求每個學生都能夠滿意;對于科研,他盡心專研,特別注重實際應用。他就是中國水處理技術的先行者——顧夏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