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元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我國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博士生導師,同時,他也是我國著名動物克隆學家和受精生物學的學科帶頭人。陳大元兢兢業(yè)業(yè)獻身科學事業(yè),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科研成果,是生物學和動物學屆的一位“科學驕子”。
1933年4月14日,陳大元出生在江蘇省蘇州市。1957年,他從山東大學生物系胚胎學專業(yè)畢業(yè)。他是我國國際卓越的生物學家、實驗胚胎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童第周先生的學生,并在老師的研究上開創(chuàng)了他自己新的研究課題。1981年,陳大元到美國IOWA大學醫(yī)學院做了為期三年的學術訪問,歸國后的他開始了對受精機理、顯微受精和動物克隆方面的長期研究,并建立了這三個方面的科技平臺。在有性生殖研究方面,陳大元有多個“首次”發(fā)現與研究:他首次提出鏡子質膜不參與囊泡化理論;首次發(fā)現卵染色體的分列其軸向決定細胞分裂方向;證明卵胞質在發(fā)育中的重要作用等,這些研究成果都是國際首創(chuàng),具有重要的科研意義。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1997年,陳大元提出他大膽的想法——“克隆大熊貓”,憑著一股子掘勁開始了他“克隆夢”的追求。但第一次的實驗沒有成功,克隆大熊貓并未誕生,十分可惜。陳大元執(zhí)著地研究著克隆技術,在20世紀90年代末,他克隆出世界首創(chuàng)的大批大熊貓早期重構胚胎,成為“199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之后,他又首次成功讓克隆大熊貓-兔異種胚胎在家貓子宮內著床。2002年,陳大元在新疆成功克隆12頭牛犢,突破了我國成年體細胞克隆牛成活群體的零歷史。
陳大元曾是國家科技部攀登轉向的首席科學家和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的首席主持人,他發(fā)表了多篇論文,主編《受精生物學》等多部專著,取得顯著的科研成就并獲得國家、院部委級獎項,他還是我國“973”課題的負責人。
陳大元秉承老師童第周創(chuàng)新性的科學態(tài)度,刻苦鉆研、嚴肅認真的良好工作作風,堅持自己的科學研究,不斷開拓生物學、生殖學的新成果。他曾說:“我們廣大的科技工作者,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所肩負的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這樣一種精神激勵著他,也鼓勵著我們。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chuàng)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