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偉大祖國百花叢中,無數知識分子為了祖國的科技事業,年復一年地奉獻著,拼搏著。也許他們所從事的職業不為我們熟知,但他們卻是真正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文明的動力。他們立下的是“科技興國”之志,他們胸懷的是“赤膽報國”的耿耿忠心。他們一步步從童年走向中年,從中年走向白鬢,身后留下一串清晰的奮斗足跡。總參測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子卿便是當代知識分子中的優秀代表。

1937年4月15日,魏子卿出生于河南省雎縣,后畢業于解放軍測繪學院,1981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測繪研究所副研究員,1984年到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進修了兩年的衛星大地測量,歸國后擔任中國測繪學會大地專業委員會委員,參與了多項國家級重大課題攻關,是我國衛星大地測量學科的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后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魏子卿主張在我國首先開展衛星多普勒定位研究。衛星多普勒定位技術是20世紀60年代迅逐發展起來的一項導航和定位技術。而建立全國衛星多普勒大地網是一項龐大的工程。1975年10月,珠江人海口的江面上,“濱海”504號勘測船停泊在波谷浪峰之間。艙內架設著一臺從法國引進的衛星多普勒接收機。這是在中國大地上把衛星多普勒定位技術引入大地測量領域的第一次試驗。

魏子卿提出了GPS網布測方案。我國GPS大地網的測量工作1990年正式啟動。魏子卿在科學分析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開始大規模的布網測量,至1992年布測完畢一級網部分。更大規模的二級網部分的外亞觀測從1992年開始,至1997年結束。我國的大地網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魏子卿功不可沒。

此外,魏子卿和他的同事們進行了大量的GPS衛星定軌的研究和實踐,包括研制GPS定軌軟件,開展軌道測定試驗。在我國國家攀登項目“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力學的研究”的推動下,我國地區性GPS定軌精度已達到l米,GPS跟蹤網建設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值得高興的是,國家科學工程“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絡”已經啟動,該項工程無疑將我國的GPS測軌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我們因而有了為我國測繪和地學應用提供高質量的軌道產品的能力。

魏子卿是測繪事業的尖兵,他作為主要研究者的“全國衛星多普勒網布測方案和平差計算”項目,獲1990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主持完成的“GPS精密單點定位的研究”獲1991年軍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主持完成的“全國GPS一級網的研究與建立”項目,獲199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作為新一代測繪工作者,魏子卿親身經歷了測繪面貌的巨大變化,為我國測繪事業的巨大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1937年4月15日,中國衛星大地測量學家魏子卿誕生

圖文簡介

在偉大祖國百花叢中,無數知識分子為了祖國的科技事業,年復一年地奉獻著,拼搏著。也許他們所從事的職業不為我們熟知,但他們卻是真正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文明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