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他主持美國能源部10億美元的項目,研制高溫超導線材兩次刷新臨界電流密度紀錄;2007年,他創立美國新納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居世界前列產能的納米碳管生產線;2012年,他在中國成立鴻納(東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具有世界級產能的少層石墨烯生產線……他就是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美籍華人李琦博士。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能夠在一個前沿領域獨占鰲頭已是不易,而李琦從高溫超導、納米碳管到石墨烯領域,樣樣做成佼佼者。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6年12月21日,因主動脈血管突發破裂,他溘然離世,享年58歲。

 

誓將實驗室成果工業化

 

“當初最吸引我的,是他的勤奮好學,以及他所擁有的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開創能力。”妻子方明女士回國整理李琦遺物期間,對科技日報記者回憶道。

李琦和她是大學畢業后在北京相識、相戀和結婚。隨后,他們相繼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求學,李琦以優異成績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方明記得李琦的弟弟曾講,李琦自幼喜愛看書,動手能力很強,在家里常把半導體收音機拆了又裝,一天到晚琢磨鼓弄電子玩意兒。盡管沒有上過高中,他以初中的底子自學四個月就直接考上大學。當時他的物理成績是全校最高分,只是語文差些,在所有入學新生里總分數較低,但大學畢業時,他總成績列全校第一,也是唯一一個考上研究生的學生。

細數李琦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包括《自然》上發表的科技論文,竟達60余篇。然而,他對妻子說,此生最大誓愿,不是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而要把實驗室的成果工業化,并達世界第一量產,惠及大眾。

2015年,許多石墨烯企業還在燒錢摸石頭過河。此時,李琦創立的鴻納科技已與比亞迪合作,大批量提供石墨烯鋰電池導電漿料產品,成為國內第一家贏利的企業,推開了中國石墨烯產業化的大門。

 

志創世界級中國高科技公司

 

那晚,李琦身感不適,被緊急送進醫院等待第二天的手術,話別前來探望的親朋之后,他心頭仍放不下近期的技術研發項目,于是打出人生最后一個電話,同公司技術總監李召平討論下周例會涉及的技術要點,時長約半小時。

“考慮到李總的身體,就勸他別講太長,這要在平時,他會跟我們討論上一兩個小時不止。”當時接電話的李召平向記者回憶道。

李召平說:“作為一個企業家,李總不僅在一線指導公司技術創新,還親力親為做基礎研究。給人印象深刻的首先是他的科學思維,他觸類旁通,具有獨特的技術敏感性,對新生事物能夠快速吸收,他會留意談話中的靈感一現,并想辦法一步步實現;其次,針對客戶需求開發產品,并做相關解決方案,為優化產品讓客戶使用方便,省去磨合環節,不怕增加工序;再有,經營企業具有前瞻性,超前布局未來5—10年的發展策略。”

鴻納科技行政總監關寶利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李總每天睡得很晚,經常抱著電腦看技術信息、專利或科技論文,琢磨如何能夠進一步完善新產品。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公司下車間看研發情況。國內創業近十年,他每年回美國與家人見面不足兩周。他志在創立世界級的中國高科技公司,因此他視鴻納科技如同自己的生命,一刻都未放下過。”

 

敢為產業發展鞭策諫言

 

李琦的突然離去,讓石墨烯產業界很多人痛心疾首,他們不僅失去了一位學識淵博、樂觀幽默的良師益友,還缺失了一位敢為產業發展諫言的鞭策者。

李琦從做科研出身,到在美國運作高技術企業,深諳企業管理、質量管控及與市場的契合,他對企業發展有深刻的理解,超出一般科學家的見地,大量的實踐讓他對產業走向具有獨到的洞察力。

中國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李義春博士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李琦對產業的貢獻,要遠比對其企業的貢獻多得多。他常對業內企業直言不諱,有時言辭犀利令人難以接受。然而,事后被他告誡的企業或大學教授都覺著他字字珠玉,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損失、少走了很多彎路。”

李琦,一生為科研創新樂此不疲,把自己的率真、開拓、求索和堅毅毫無保留地奉獻給石墨烯產業,人們將永遠記住他——第一位叩開石墨烯產業大門的人。

他推開了中國石墨烯產業化大門

圖文簡介

上世紀90年代,他主持美國能源部10億美元的項目,研制高溫超導線材兩次刷新臨界電流密度紀錄;2007年,他創立美國新納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居世界前列產能的納米碳管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