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3月1日電(記者張文靜)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陳發虎及其團隊科研人員一項最新科研成果揭示,在自然暖期和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暖期環境,亞洲夏季風發生了顯著不同的變化,導致亞洲高山湖泊也受到了明顯不同的影響。尤其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暖期環境,人為排放氣溶膠減緩了亞洲高山湖泊的富營養化。
記者近日從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了解到,陳發虎及其團隊依托近2000年的高山湖泊記錄,首次揭示出在隋唐和中世紀自然暖期環境下,高山湖泊發生了顯著的湖泊富營養化。而在當前暖期環境下,由人類活動排放的氣溶膠阻止了亞洲夏季風的增強,亞洲高山湖泊沒有發生富營養化。如果未來由人類活動排放的氣溶膠減少,亞洲夏季風將返回到自然暖期環境下季風增強的狀態,導致出現之前的富營養化狀態。
據介紹,人為氣溶膠是由人類生產和活動中產生的各種粒子,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工農業生產活動等。
團隊參與者、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劉建寶博士介紹,評估和預測現代暖期環境下人類活動主導的區域氣候變化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前沿科學問題?!斑@項研究對進一步理解全球變暖背景下高山湖泊環境惡化和生態退化具有重要意義?!?/p>
根據該研究可預測,在未來全球氣候繼續變暖的情況下,亞洲地區氣溶膠的減排將減弱對夏季風的影響,進而導致亞洲高山湖泊又返回到以前自然變暖環境下富營養化的湖泊生態系統狀態,從而加速亞洲高山湖泊發生富營養化,進一步加劇該地區的高山湖泊的生態系統退化,使這一地區已經較為緊張的淡水供應形勢更為嚴峻。
陳發虎認為,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氣溶膠污染在對區域和全球氣候產生影響的情況下進而對生態系統產生的可能潛在影響,為評估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人為氣溶膠排放對亞洲生態系統的影響提供了科學依據。
據介紹,該團隊的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氣候變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