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鳴、食野之蒿”。86歲的屠呦呦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現(xiàn)、提取了抗瘧藥物青蒿素,問世40年來,已經(jīng)挽救了數(shù)百萬人的生命,成為2016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之一,也是有史以來,獲此殊榮的第一位女性科學家。
深冬的早晨,我們來到了屠呦呦的家。屠呦呦的家面積不大、陳設也十分簡單。而最吸引人們注意力的,要數(shù)客廳一角的柜子,里面擺滿了屠呦呦獲得的各種國內(nèi)外獎項。她拿出了一個看起來爛了好大一塊兒的球形木頭,她告訴我們這是她獲得諾貝爾獎時,評選委員會專門送給她的一個特殊的禮物。
屠呦呦說:“這是一個地球,就是說,你這個爛得最多,就是你治病的范圍更廣,當時瘧疾是世界性的(疾病),所以這塊就特別大,特別大就是治病的范圍更廣一點,大概這意思,當時他是這么說的。”
這一大塊爛掉的木頭,象征著屠呦呦一直對抗的頑疾——瘧疾。她幾十年的科研生涯,都是在與這種剝奪人類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作斗爭。時光回到上世紀60年代,那時越南戰(zhàn)爭爆發(fā),瘧疾流行,由于原有的藥物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抗藥性,肆意流行的瘧疾,成為了導致戰(zhàn)斗減員的第一難題。越方向我國提出,希望幫助解決部隊受瘧疾困擾的難題,而瘧疾疫情,同樣也在困擾我國,因此,一場匯聚了全國60多個單位500余名科研人員的抗瘧新藥研發(fā),在全國開展。當時在中醫(yī)研究院工作的屠呦呦,也參與了這項抗瘧之戰(zhàn)。
屠呦呦堅持從中醫(yī)的研究經(jīng)典中尋找靈感。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整理出了640個藥方,挨個兒嘗試其有效性,可是兩年過去了,她沒有任何好的發(fā)現(xiàn)。
一次偶然的嘗試,屠呦呦發(fā)現(xiàn),用青蒿提取藥物治療瘧疾,藥效可以有68%,她興奮地繼續(xù)在青蒿上做實驗,沒想到,結果卻令她大跌眼鏡。
屠呦呦說:“結果一做越來越不行了,只有40%或者十幾。(別人說)這個藥物就放下了,你就不值當研究。”
好不容易尋找到的希望,屠呦呦不舍就這么輕易放棄。她不斷思考破解青蒿無效的奧秘。
屠呦呦:“所以后來又找文獻,就碰到這個《肘后備急方》。看到,《肘后備急方》給我啟發(fā)比較大的就是什么,它提出來,青蒿一把水兩升漬,喝下去,我想了,中醫(yī)一般都是用水煎的,這個做了沒效的,總也不好,是不是有點溫度的影響。這樣就要改用藥的方法,所以用乙醚來提取。乙醚是低溫的,做出來確實就抓住了要害。”
這個筆記本密密麻麻的記錄了從1969年接受任務,到1971年發(fā)現(xiàn)青蒿素,兩年間,屠呦呦所做的全部實驗數(shù)據(jù)。青蒿排在第191個。
屠呦呦和她的團隊又迅速剔除提取物中的有害成分,制成藥物,開展了動物實驗,不料,問題又出現(xiàn)了,在動物實驗中,個別動物出現(xiàn)了肝臟損傷,這個抗瘧藥物青蒿素到底適不適合人類服用,團隊出現(xiàn)了爭議。為了爭取寶貴的實驗時間,屠呦呦主動提出,自己和團隊里的另外兩名成員一起,親自試藥。
在屠呦呦的字典里,只有堅持,沒有放棄。她親身帶頭拿自己做實驗,最終驗證了藥物對人體是無毒害的。
1972年屠呦呦發(fā)現(xiàn)的青蒿提取物在臨床中治愈了30例瘧疾患者,隨后,團隊又迅速完成了青蒿乙醚提取物有效成分的純化與分離工作,青蒿素從此誕生。屠呦呦用她的堅持,最終發(fā)現(xiàn)了青蒿素抗瘧的奧秘,造福了世界。2015年,她的特殊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為了青蒿素的研制,當年屠呦呦一直把小女兒放在寧波老家寄養(yǎng)。
現(xiàn)在,八十六歲的屠呦呦,依然繼續(xù)做著青蒿素的研究。她希望,這個來自中國的神奇小草 ,可以更好的造福人類。
屠呦呦說:“青蒿素確實來之不易,以前限于一定的條件,只是做瘧疾做的比較多,國際上大家都用開了,其他病,都還有可以用的,所以我是希望有條件,能夠物盡其用,為人類解決更多的疾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