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勝近影
天鏈一號04星在檢測中
王家勝,中國工程院院士,天鏈一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等,曾擔任中星20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
夢起山城
1943年,王家勝出生在重慶。他的父親是普通店員,母親是家庭婦女,他還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父親微薄的收入是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
小時候,有人問王家勝長大想干什么,他脫口而出說想當科學家。初中畢業后,他考取了重慶市最有名的南開中學。1960年,他走進四川大學無線電系。大學5年,他所有科目考試全部“優秀”。
王家勝很早就迷上了天文學,被浩瀚遼闊的宇宙星海所吸引,閱讀了不少天文著作,還常常半夜起來觀察星相。
鋒芒初露
1965年,王家勝考入中國科學院,一年后因“文化大革命”來臨,他學業被迫中斷,但幸運的是,他被留在了科研單位從事工作。 1966年,王家勝接手和平二號探空火箭天線的研制工作。他認真分析了前人失敗的原因,重新調整方案,設計了尾部加載的F形天線,提高了火箭性能,實現了寬頻帶匹配。天線通過多次飛行試驗,證明性能良好,并在定型后批量生產并投入使用。
隨后,王家勝投身到返回式衛星天線的研制工作中。他研制的新型寬波束天線,在當時國內外文獻上都沒有出現過,完全是一種自主創新的設計。這種天線曾在我國19顆返回式衛星上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于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該天線技術后來也被應用到神舟飛船返回艙天線的設計上。1983年,中國和意大利簽訂了天狼星通信衛星國際合作協定。王家勝擔任中方技術負責人,在技術條件十分落后情況下,出色完成了任務。
掌舵天鏈
1992年,東方紅三號衛星進入重要的研制階段,這是我國當時新一代衛星平臺系統,需要攻關的地方很多。這一年,王家勝在擔任了4年駐德國MBB公司合作項目總代表后回到中國。不久,他就被任命為東方紅三號副總設計師。從此,“東三平臺”在王家勝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他也成為我國對這個平臺最熟悉的幾個專家之一。
1998年,我國新立項的中星20號衛星開始進入攻關研制階段,王家勝勇挑重擔,被任命為總指揮兼總設計師。
這是在我國“東三平臺”基礎上研制的第七顆衛星,有效載荷重量220千克。由于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特殊性,對衛星質量要求十分苛刻,他決心給衛星瘦身。
鎳氫電池當時在國內還沒有人嘗試,用上它,一下子就可以使衛星“減肥”17—18千克,但這一技術也帶來了很大的風險。隨著一個個難題的解決,王家勝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成功地給衛星瘦了身。
設備小型化、衛星用電纜網和總體布局配平等也是王家勝給衛星“減肥”的重要環節。他規定,任何單機哪怕增加100克重量,也須經他認可。王家勝的“錙銖必較”創造了“東三平臺”的新紀錄。2003年衛星發射時,和此前所有的“東三平臺”衛星相比,該星上的有效載荷重量最重,加注的推進劑最多,配重的重量最輕,起飛重量最低。同時,該星實現了多項創新,整體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3年初,中星20號衛星發射前夕,王家勝又被任命為天鏈一號衛星的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這是一顆為我國神舟載人飛船和中低軌道航天器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的衛星,必須具備對高速運動的航天器的精確跟蹤和高速數傳能力,研制難度極大。
2008年4月,天鏈一號衛星01星順利發射,星上306千克的有效載荷重量,再次刷新了“東三平臺”的紀錄。
爭創一流
為了保證研制的產品能夠達到國際水平,王家勝首先要求自己要有國際技術、學術視野。本來就勤奮好學的他,經過在國外學習和多個國際合作項目的鍛煉后,對國際最新的技術和學術動向具有了更強的敏銳性。
這種敏銳性使他養成了一有機會就會通過網絡、圖書館等瀏覽國際文獻資料、跟蹤國際上同領域發展最新動態的習慣,而從中得到的任何信息都可能會使他“突發奇想”,產生衛星設計理念上的更新和技術狀態的改進。
在天鏈一號衛星01星研制中,王家勝從國外資料的字里行間得到了一些啟示,并通過進一步的分析計算及與同事們探討,發現用戶要求的一項指標偏低,可能會影響大系統的可靠工作。為此,他決定提高指標要求,并最終圓滿解決。
正是因為擁有國際視野,并能不斷學習、持續創新,王家勝總負責的中星20號衛星和天鏈一號衛星不但實現了“首發星即成功”目標,而且都做出了較多的技術創新。特別是作為“衛星的衛星”“中低軌道衛星性能倍增器”的天鏈一號衛星,更是我國中繼衛星研制獲得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