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鳥類學家鄭作新1906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祖籍福建省常樂市。他是我國現代鳥類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在他之前,我國的鳥類學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很多學校連教材都是用的國外的版本。而在鄭作新院士半個世紀的努力下,中國鳥類學研究的廣度、深度和速度,都處于我國動物學發展的前沿。他還編纂了《大學動物學實驗教程》(1933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脊椎動物分類學》和《普通生物學》(1938)等教材,為下一代的培養打下了堅實基礎。
鄭作新從小聰敏好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小學時就連續跳級,中學畢業時他才15歲。由于不到大學入學年齡,經學校再三推薦才被允許參加考試。結果,他以優秀的成績順利被福建協和大學破例錄取,成為該校年紀最小的大學生。在用三年半修完大學四年的課程后,鄭作新考入了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生物系。在那里他獲得了碩士及博士學位,還被授予了Sigma Xi金鑰匙獎——美國大學研究院獎勵學生的最高榮譽。他所撰寫的博士論文《林蛙生殖細胞發育史》發表在德國較高水平的學術刊物Zeitschift fur Zellforschung und Mikroskopische Anatomie上。雖然留在美國發展將會有很好的前景,但是鄭作新毅然選擇了回國。這其中有個令人肅然起敬的故事。
初到密歇根大學,圖書館里豐富的書籍大大開闊了鄭作新的眼界。特別是鳥類展覽廳,里面有各種各樣的標本,不同的鳥起飛、跳躍、鳴叫的樣子都是那樣逼真。其中有一面展示墻,上面整理匯集了一些中國常見的鳥類,都標注有明確的名稱,他把那些鳥的名字、科屬、形態特征都記下來,甚至還為這些鳥畫了素描草圖,不斷和自己腦海里的那些家鄉的鳥的形象進行比對。這些讓他積累了不少對鳥類直觀的認識。后來在展覽廳里,鄭作新看到一只紅腹錦雞,他認出這是中國特有的雞種,產自秦嶺,陜西寶雞縣即以它命名。但是標注上卻寫著:該雞由瑞典學者林耐于1758年發現,并用拉丁文命名。明明是中國的雞卻是被外國人發現并命名,這件事情刺痛了鄭作新的神經,他下定決心轉向研究中國的鳥類,以防止這種事情的再次發生。于是在婉拒了幾所美國大學的聘請后,鄭作新于1930年回到祖國。
回國后他受聘于母校協和大學,歷任教授、院長等職。教學期間,開始對中國鳥類進行全面考察,1941年發表了《三年來邵武野外鳥類觀察報告》,受到當時世界生物學界的重視。1947年發表了《中國鳥類名錄》,這是我國學者首次自行研究編纂的全國性鳥類名錄,其中列出中國鳥類1087種、912亞種,合計1999種和亞種,不但超過從前外國人撰寫中國鳥類共1031種和亞種的數目,而且還做了不少改錯訂正工作。同年,他還在中國科學社主辦的《科學》刊物上,發表了《中國鳥類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此文對中國動物地理學研究有著開拓性影響。
此后的時間里,鄭作新沒有停止鳥類研究的步伐,他寫了《麻雀食物分析的初步報告》、主編出版了《中國經濟鳥類志》、編寫了英文的《中國鳥類區系綱要》等,對中國鳥類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