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11月10日電 題:王清連:農業科技永遠不能落后于人
新華社記者宋曉東
半人高的灌木中,每一節枝杈的盡頭都是四五瓣白絨絨的棉團,鼓鼓地撐開花苞。天高云淡,藍天、清風、簇簇棉團,仿佛走進了一個長滿棉花糖的童話世界。其實,這不過是一片最普通的棉花地。
“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40年來,王清連對棉花的研究堅定而執著,從未改變。
今年60歲的王清連是河南科技學院教授,國內知名的棉花育種專家,他培育的“百棉”系列棉花品種是國內重要的抗蟲棉品種,為捍衛我國棉花科研自主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我開始研究棉花的時候,還是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王清連說,穿衣靠棉花、花錢靠棉花,當時全國棉花種植面積有9000萬畝,但單產卻不足50公斤。“棉花多增產,百姓就能多賺錢,少挨凍。”看到太多人因缺少棉花挨凍受窮,王清連下決心用科技改變老百姓生活。
棉花要高產,關鍵是品種。1983年王清連開始培育第一個棉花品種,一研究就是20年。1991年,王清連培育的棉花新品種已成型穩定,但助手在一次拌種播種時,不慎毀掉了所有種子,材料全部報廢。三九天里,聽到噩耗的王清連一下子癱坐在椅子上渾身冒汗,濕透了棉衣棉褲。第二天,一夜未眠的王清連發了一大通脾氣后,又召集所有研究人員從頭再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1年,王清連成功培育出了“百棉1號”,實現增產15.8%,因其穩產、抗災能力強等特性,迅速在黃河流域棉區推廣開來,成為國內最主要的棉花種植品種之一。
隨后幾年間,王清連帶領團隊先后培育出“百棉3號”“百棉985”“百棉長6”等10多個品種。目前,“百棉”系列品種全國累計種植5000萬畝以上,增產效益超過70億元,牢牢地掌握了中國棉花的話語權。“現在我們可以驕傲地說,國內99%以上的主栽棉花品種都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王清連說。
40年的科研工作,王清連始終相信科技的力量。利用現代生物育種技術,我國棉花畝均單產可達100公斤,較1980年翻了一倍;王清連培育的“百棉長6”品種可紡330支高檔紗,是普通棉花的8倍,這種長絨棉織成的襯衣一件只有100克,可以一把手抓在手心里,中國人種出了世界最好的棉花。
“中國走出去,中國的農業也要走出去”。2004年,王清連帶領育種團隊與吉爾吉斯斯坦進行棉花科研交流,建設了3000畝的產業示范園,推廣的棉花品種比當地品種增產40%以上。河南科技學院還與美國高校合作進行棉花分子生物學研究,并與美國農業部門簽訂協議共用種子資源進行棉花分子設計育種研究。
科研成果豐碩,王清連反而倍感壓力。“這兩年國內棉花種植面積已經降到6000萬畝,成本高、比較利潤低,百姓不愿意種棉,棉花進入了低谷。”王清連說。目前,以科研育種推動棉花產業供給側改革成為王清連最重要的課題,王清連開始主攻研究培育高彈纖維棉、特優長絨棉等市場稀缺品種,以及株型緊湊更適合機械化收割的棉花品種。
“科技創新是提高生產力的支撐,也是破解一切難題的關鍵,以糧為安、衣被天下,無論何時我國的農業都不能放松,農業科技永遠不能落后于人。”王清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