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是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杰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1902年5月28日,童第周出生于浙江省鄞縣東鄉童家岙一個農民家庭。他幼年喪父,家境十分清貧,只能靠兄輩撫養。
1918年,17歲的童第周考入寧波效實中學三年級為插班生。由于文化基礎差,雖然童第周很努力,但是依舊很吃力,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各科平均成績才45分。校長要他退學,童第周再三請求,校長才同意讓他跟班試讀一個學期。
第二學期,童第周更加發憤學習。每天天還沒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園的路燈下面一遍又一遍地讀外語。夜里同學們都睡了,他又到路燈下面去看書。值班老師發現了,關上路燈,叫他進屋睡覺。他趁老師不注意,又溜到廁所外邊的路燈下面去學習。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趕上來了,各科成績都很不錯,數學還考了100分。童第周看著成績單,心想:“一定要爭氣。我并不比別人笨。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一定也能辦到。”
到高三期末考試,童第周的總成績名列全班第一。校長陳夏常無限感慨地說:“我當了多年校長,從來沒有看到過進步這么快的學生。”
1923年,已經畢業一年的童第周參加了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的考試,都沒有考上,于是就在上海復旦大學做特別旁聽生,后考入復旦大學哲學系。
1930年,28歲的童第周,得到親友的資助,到比利時去留學,跟一位在歐洲很有名的生物學教授學習。一起學習的還有其他國家的學生。當時的中國貧窮落后,在世界上沒有地位,中國學生在國外被其他國家的同學瞧不起。童第周暗暗下決心,一定要為中國人爭氣。
那位教授一直在做一項實驗,需要把青蛙卵的外膜剝掉。這種手術非常難做,要有熟練的技巧,還要耐心和細心。教授自己做了幾年都沒有成功,同學們誰也不敢嘗試。童第周不聲不響地刻苦鉆研,他不怕失敗,做了一遍又一遍,終于成功了。教授興奮地說:“童第周真行!”
這件事轟動了歐洲的生物學界。童第周激動地想:“一定要爭氣。中國人并不比外國人笨。外國人認為很難辦的事,我們中國人經過努力,一定能辦到!”
1934年,童第周獲布魯斯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后到英國劍橋大學作短期訪問,年底回到中國,任國立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侵華戰爭期間,童第周一家來到了四川的一個小鎮上。當時,童第周在一所大學教書,教書之余,他還繼續著胚胎學研究工作。要研究胚胎學,必要的實驗是少不了的。做實驗就得有實驗設備,為了弄這些設備,童第周吃不香、睡不著。
一天,童第周在鎮上的舊貨攤上見到了一架顯微鏡,于是他返回家中拉著夫人出門,要讓她和自己一起享受發現“寶貝”的喜悅。兩人高高興興地來到舊貨攤,老板要價6萬塊,這個價錢相當于兩人兩年的薪水。沒辦法,兩人只好空手而歸。晚上,他們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第二天,兩人又到了舊貨攤前,老板漲了價,要賣“六萬五千塊”了,理由是物價飛漲。夫婦倆下定決心,為了搞科研,這臺顯微鏡非買不可。家里實在是沒有錢,他們向親友借錢,還變賣了不少衣服,終于買回了這臺顯微鏡。
有了顯微鏡,新的困難又來了。用顯微鏡時,必須要有燈光或者很明亮的陽光照明。童第周住的屋子又小又暗,且常常停電,童第周想盡了辦法,他和同事們就把顯微鏡放在窗臺上,陽光好的時候利用陽光照明。陽光不好又停電時,就用干電池作電源照明或用煤油燈照明。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童第周完成了一項又一項實驗。
1950年,童第周受聘兼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開始籌建新中國第一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
1955年,童第周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并任生物地學部副主任。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1959年該所擴建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他仍任所長。
1960年,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部分為生物學部和地學部,童第周任生物學部主任兼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1978年,童第周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同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被授予全國科學技術先進工作者稱號。
1979年3月6日,在浙江科學大會上為浙江省2000多名科技、教育和衛生領域的科研人員做報告時,過度勞累的童第周心臟病發作,暈倒在講臺上;同年3月30日,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