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已經離不開電子芯片,而芯片上的晶體管體積越小,處理器的性能提升得越多。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教授阿里·加維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近日利用新型材料研制出全球最小晶體管,其晶體管制程僅有1納米,被媒體驚嘆為“突破物理極限”。
據印度NDTV新聞網8日報道,按照傳統的芯片制造工藝,7納米堪稱物理極限,一旦晶體管大小低于這一數字,它們就會產生所謂“量子隧穿”效應,為芯片制造帶來巨大挑戰。而美國研究團隊沒有使用傳統的硅材料,而是利用碳納米管和一種被稱為二硫化鉬的半導體材料制作出了雛形裝置。其中一名研究學者穆恩·金說:“硅晶體管正在接近它們的規模限制,我們的研究對超越硅晶體管技術規模限制的可行性提供了新的認識。”
美國《國際財經時報》7日稱,這個全球最小晶體管打破了之前人們一直認為的“晶體管最小尺寸不可逾越”的障礙。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雜志7日稱,至少在理論上,這個新發現意味著當前電子零部件的體積還有較大的縮減空間。目前使用的主流芯片制程為14納米,明年整個業界就將開始向10納米制程發展。相比之下,一根頭發的直徑約為8萬-10萬納米。但該雜志也承認,新的研究結果只是一種理論證明,距離切實可行的產品還有很長的路。“把這些數以十億計的納米晶體管安置在一塊芯片上,量產難度可能會非常高,價格也可能極其昂貴”。(羅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