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樸素的想法,到一個科學大裝置,FAST走過了22年。這22年的背后,是數千名科學家、工程師和建設者們的共同努力。他們和FAST工程結緣,從此生命中有了一段大山深處的記憶。

 

11年間走遍上百個窩凼

 

在貴州當地,不少人都認得出南仁東,他是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從1994年到2005年間,他走遍了上百個窩凼,總在搜尋著什么。

與其說他在為一臺射電望遠鏡選址,不如說他在為一個科學好奇心而努力——初始的宇宙究竟是怎樣的?科學家們期望,在電波環境被徹底破壞之前,真正看一眼初始的宇宙,弄清宇宙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到目前為止,只有大射電望遠鏡才有可能實現這一夢想。如果失去這一機會,人類就只能到月球背面去建造同樣口徑的望遠鏡。于是,在1993年國際無線電科學聯合會上,中國、澳大利亞等10國天文學家提出了建造下一代大射電望遠鏡LT的倡議,這將是一個總接收面積1平方公里的射電陣(1999年,LT易名為平方公里陣SKA)。

就在那次會議間隙,南仁東找到代表中國參加會議的吳盛殷,說:“咱們也建一個吧?!?/p>

1994年,北京天文臺與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合作,正式開展LT中國選址工作。一次,南仁東和其他幾位科學家探討選址事宜?!氨M可能圓,既要交通方便,又要相對隔離,沒有無線電干擾。”來自貴州的聶躍平立即想到了有著喀斯特地貌的家鄉貴州。

臺址與觀測基地系統總工程師朱博勤回憶,專家們考察了400多個洼地,對其中90個制作了高分辨率數字地形圖,最終選定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克度鎮金科村的大窩凼洼地為工程臺址?!斑@個地址是獨一無二的,也是最適合的?!?/p>

1995年11月,“大射電望遠鏡”中國推進委員會成立,南仁東任主任。這也是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的由來。

 

3年的數據誤差不到1毫米

 

FAST落成啟用前一天,記者在工程指揮部看到,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還在緊張地工作。對他們來說,落成只是一個新的開始。

FAST工程副總工藝師孫才紅回憶,十幾個人在一間大屋子里一工作就是連續四五個小時,有時甚至會持續到凌晨。當最終確定索驅動調試后達到的指標優于要求那一刻,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輕松。

工程測量與控制系統總工程師朱麗春是唯一的女總工程師,雖然“急了可以掉眼淚”,但在工作中是個不折不扣的“女漢子”。FAST能否正常運行,關鍵就要看測控系統,它是FAST的“神經網絡”。FAST的柔索系統,使得饋源艙和反射面會跟隨天體而變化,從而做到精準定位。這些都需要在測控中解決,這對于基墩的穩定性要求就特別高。在團隊的努力下,3年來各項數據誤差不到1毫米。從1995年就接觸FAST的朱春麗感概,“我們站在世界前沿,非常艱險,但風景非常美麗。”

難以描述的科研攻關,想象不出的條件艱苦,在科研人員那里都化成了一個舒心的微笑。他們會饒有興趣地說起,FAST反射面板上有著許多小孔,風起的時候能聽到天籟般的哨聲。他們還會說起,在工程指揮部的空地上舉行籃球比賽時的激烈場景。

也許他們都淡忘了那些最難的日子。但大窩凼,永不會忘記。(貴州平塘9月25日專電)

 

 

22年堅守 只為看一眼初始的宇宙

圖文簡介

從一個樸素的想法,到一個科學大裝置,FAST走過了22年。這22年的背后,是數千名科學家、工程師和建設者們的共同努力。他們和FAST工程結緣,從此生命中有了一段大山深處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