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6日電 專訪:中國抗癌之路怎么走
新華社記者李雯
近日,一種被誤讀為“用小蘇打‘餓死’癌細胞”的抗癌療法引發熱議。雖是訛傳,但表明“抗癌”話題公眾關注度頗高。多種因素作用下,全球癌癥發病率不斷攀升,抗癌成為醫學界熱點研究方向,中國也不例外。
今年年初美國政府提出的抗癌“登月計劃”近日有了新的進展,由美國癌癥專家組成的“藍絲帶顧問咨詢委員會”建議,應在免疫療法、數據共享和建立患者網絡等十大領域重點投資,從而達到加快癌癥研究的目的。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所長季加孚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中國集中了各類癌癥人群,有利于數據采集和進一步展開研究,如能打破頂尖研究機構和基層醫院之間屏障,將使更多患者受益。
中國癌癥特點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提供的資料顯示,中國癌癥發病符合全球發病的規律,也有自己的特點。隨著中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癌癥發病率也會不斷提高,這是全球癌癥發病的共性。此外,癌癥與飲食習慣、吸煙、遺傳因素和職業暴露等因素也有關系。
中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的癌癥發病譜存在顯著差異。
以消化道腫瘤為例。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人們的飲食結構中,精細化、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更為常見,因此結直腸癌等下消化道腫瘤的發病率偏高;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飲食相對粗糙,多食腌制食品,因此食管癌、胃癌等上消化道腫瘤更為多發。
中國城市地區的惡性腫瘤發病率高于農村地區,但死亡率低于農村地區。一方面因為城市地區診療水平更好;另一方面,由于癌譜不一樣,預后相對較好的乳腺癌、結直腸癌、甲狀腺癌在城市高發,預后相對較差的肝癌、食管癌和胃癌在農村常見。
隨著城鄉間社會經濟水平、環境、生活方式差異逐漸縮小,城鄉地區整體癌癥發病率、死亡率以及癌譜構成也逐漸接近。
在中國,主要的惡性腫瘤包括肺癌、胃癌、肝癌、結直腸癌、食管癌、乳腺癌、甲狀腺癌、宮頸癌、腦瘤和胰腺癌,約占全部發病的75%。2000年至2011年,中國男性癌癥總發病率保持穩定,然而女性發病率有所上升,年均增長2.2%。
預防重于治療
雖然全球醫生、科學家努力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但人類仍未完全攻克癌癥。癌癥一旦到了晚期,任何治療手段都力不從心。預防癌癥發生以及癌癥早期發現被認為是治療癌癥的根本,正如中國政府不斷提倡“抗癌要以預防為主、抗癌戰略要前移”。
預防癌癥,就要預防它的病因。當然,有些因素人們無法控制,比如種族、性別和不斷增長的年齡等。但有些因素是人們可以主觀控制的,如戒煙限酒、控制體重、合理膳食、堅持鍛煉、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病毒感染、遠離輻射和有害化學物質等。
遺傳因素在以前被認為是不可控制的因素。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基因測序已不像過去那么難。人們通過提早做基因檢測,可以評估和管理癌癥風險,使高危人群終生不患癌癥或者在癌癥早期防范。
美國女星安吉麗娜·朱莉為降低患癌風險切除雙側乳房后,遺傳基因篩查、預防性器官切除在各國都掀起了不小的熱度。中國乳腺癌遺傳學家、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解云濤教授領導的團隊經過10多年的積累,于2015年宣布發現了在中國遺傳性乳腺癌人群中,可以與BRCA1、BRCA2基因相媲美的RECQL基因。
季加孚認為,在預防和治療疾病之間,預防最重要,盡量不得病、少得病。易感人群應爭取在癌癥早期就得到控制。
更多患者受益
季加孚說,中國集中了各類癌癥人群,有利于數據采集和進一步展開研究。如果能打破頂尖研究機構和基層醫院之間的屏障,就會有更多的癌癥患者受益。
實際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正在和國外的癌癥中心及藥物研發企業合作,獲得每一個患者的基因數據,構建精準醫療數據庫,按照不同臨床試驗所需目標患者的基因類型來匹配臨床試驗,目的就是為了使國內更多患者參加臨床試驗,最終讓更多患者受益。
該院專家表示,想讓更多患者參加臨床試驗,并且降低臨床試驗成本,實踐中需要患者、醫院、精準醫療數據庫和藥物研發公司緊密聯系,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季加孚說,傳染病能夠很快傳遍全球,但最先進的醫療技術并不能像傳染病那樣很快擴散。對中國而言,需要打破區域意識,加強溝通,進一步合作,使大城市的醫療機構研發出的技術和藥物等能夠盡快應用到基層患者的身上。
他認為,通過數據共享來加速全球抗癌研究已經成為國際共識。中國、美國、英國、荷蘭等國都已經展開行動。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22日正式投入運營,美國6月已啟用了抗癌“登月計劃”首個大型開放數據庫,美國、英國和荷蘭的研究機構7月還合作建立了新的癌細胞培養模型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