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舉行的首個民間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fā)布會上,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教授和清華大學的薛其坤教授因其在各自領域的卓越研究,分別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的“生命科學”獎和“物質科學”獎。他們將各自獲得100萬美元的獎金。
今年1月17日,在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的宣布儀式上,楊振寧先生宣布大獎的成立。據介紹,未來科學大獎的參選工作成果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chuàng)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主要在大中華地區(qū)(包含中國大陸地區(qū)、香港、澳門及臺灣)完成。完成者不限國籍。
據介紹,未來科學大獎在設置上吸收了國際知名獎項如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和科學突破獎的經驗,同時也做了創(chuàng)新。比如,在捐贈模式上,其他獎項多是由一個家族或個人捐贈,未來科學大獎則創(chuàng)新了聚合眾人之力的捐贈模式,獎金來源于未來論壇理事的自愿出資,并選擇公共聲譽優(yōu)良、社會貢獻突出且深度認同科學價值的行業(yè)領袖定向捐贈,每項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
首屆未來科學大獎設置了“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兩個獎項。首屆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包括丁洪、何川、李凱、饒毅、田剛、王曉東、文小剛、夏志宏、謝曉亮。
據介紹,遵循“程序正義”的原則,未來科學大獎評審過程,引入了提名權與評審權分離、評審委員與被提名人不接觸原則等規(guī)則。大獎采取提名邀約制,提名人涵蓋海內外華裔科學家,如斯坦福、伯克利、麻省理工、普林斯頓等相關學科的教授;也涵蓋了港澳臺、中國大陸在科學領域有成就、有想法的眾多科學家。科學委員會的成員不參與提名,在任職期間及其后兩年,也不能被提名,以保證大獎的公正與公平。
科學大獎自2016年1月宣布成立后,很快成立了監(jiān)督委員會,主席是清華法學院教授高西慶先生。同時也邀請畢馬威作為外部審計團體,全程監(jiān)督評審的每一個步驟和程序,確保整個評審過程的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