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王老師仍在,媒體上定有他品評賞月的美妙比喻;天宮發射,他也會用生動語言為公眾一一解析……”今年中秋,很多天文愛好者都在懷念三個月前故去的天文學家王思潮。

這位一生不計名利的“追星人”,自上世紀60年代進入紫金山天文臺工作后,在科普“冷板凳”上一坐50年,為我國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天文愛好者。他用生命詮釋的科普情懷,給后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

 

科普“冷板凳”,一坐50年

 

今年6月17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突發腦溢血在南京去世,享年77歲。盡管事出突然,但第二天當地都市報幾乎都自發辟出整版來報道其生平。短短兩天內,數百名天文愛好者和研究人員趕來送別。

“王思潮不是院士,也不是哪個國家重點項目牽頭人。老人之所以受到這么多人愛戴,完全在于他數十年如一日,不計名利為普通老百姓做科普。”紫金山天文臺臺長楊戟說。

自1963年進入紫臺,王思潮就參與回復“臺長信箱”中的問題。妻子吳秀蘭回憶:“他常說,大家對知識有渴求,科研人員就應該負起科普的擔子。”

在重大天文事件中發聲、編輯科普手冊、進行公益講座……50多年來,王思潮為天文科普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天文愛好者。凡有重大天文新聞,媒體上必有他的觀點。1994年,彗木碰撞事件引起億萬國人關注。他參與的研究小組,在NASA對我封閉數據的不利條件下,硬是靠著一點點的計算,每天發布預測、回答百姓關注,最終在這場國際科普較量中贏得了勝利,有力提振了我國天文學界的士氣。

退休后,王思潮更把全部精力放在科普上。紫臺科普部主任張旸說,但凡科普講座,他每請必到。“有中小學沒錢請專家科普,他知道了主動去,一個70多歲的老人,經常買票坐大巴趕來趕去。”

“退休10多年,他經常工作到夜里一兩點,去世前幾天還準備講座到凌晨。為了這個,我和他吵了不知多少次。”吳秀蘭哭著說。

 

住60平方米的房子,穿30年前的西服

 

王思潮出生在書香之家,父親是暨南大學創始人之一。1957年,他以當地高考狀元的身份進入北京大學攻讀天體物理專業,而后投身自幼熱愛的天文學研究。同事評價,王思潮天分高、肯吃苦,本可在科研上走得更遠。

年輕時的王思潮是一把科研好手。1976年,吉林發生大規模隕石雨,王思潮跋山涉水收集樣本,為我國隕石學研究作出開拓性貢獻。上世紀90年代,他與同事四處奔走、一再呼吁我國加入世界近地天體研究,位于盱眙的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最終落成。

葛-汪彗星發現者之一、紫臺研究員葛永良說:“跟王思潮一起研究吉林隕石雨的天文學家,后來很多成為卓有成就的大家。可因為投身科普,王思潮曾被認為‘不務正業’,職稱、科研都受到影響。但他從不計較這些。”

王思潮身后留下的唯一房產,是單位分的一套60多平方米的老式公寓。家中僅有的值錢家當,是上世紀90年代初購置的電視、冰箱。一臺現在看來極為笨重的夏普彩電,修了一次又一次舍不得扔。結婚時買的西裝一穿30多年,是唯一拿得出手的“好”衣服,只有重要會議時才舍得穿。

“他對物質沒有要求,買菜都揀便宜的買,但是民間愛好者學會缺錢,他卻經常‘支持’一兩萬元。”吳秀蘭說。

 

“追星”事業更待后人續

 

“追星”老人去世已三個月,仍不停有各地愛好者打電話到紫臺,點名要找王思潮。“在南京,如果你打車去紫臺,出租車司機一般都會聊起王思潮。”紫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王力帆深有感觸地說,“王老師是科普大家,是我們科研人員學習的榜樣。”

在王思潮帶動下,紫臺科研人員從事科普的熱情高漲。九三學社紫臺支社主委季海生說,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開始主動參與科普。目前支社有國家重大項目或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7名,每個人都主動走進中小學校做科普。

“科普不是‘小兒科’,相反對知識面要求很高。”做了多場科普報告后,紫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研究員趙海斌表示,不少專家都有被“問懵”的趣聞、越是外行人提的問題越天馬行空。但王思潮老師從小學到成年各個年齡段都講,什么問題都“接招”,這背后是深厚的知識積累,殊為不易。

老人為科普付出的努力,在他生前書柜中可以找到答案:十幾本資料摘抄和讀書筆記,上至前沿天文刊物、各國文學名著,下至中小學文史課本,都有涉獵。前幾年,已步古稀之齡的他硬是靠翻字典學會打字,微博、微信也都成了他與愛好者交流的平臺。

“普及科學知識和前沿科學研究同等重要。”楊戟說,只有始終秉持與公眾交流科學、致力提升全社會科學素養的赤誠信念,王思潮才能一直站在知識的最前沿,并將此轉化為公眾喜聞樂見的生動語言。老人雖已離去,但他一生堅守的科普情懷是留給紫臺乃至國內科技界的寶貴財富,值得大家學習。

紫金山上“追星人”——已故天文學家王思潮一生堅守科普情懷

圖文簡介

“若王老師仍在,媒體上定有他品評賞月的美妙比喻;天宮發射,他也會用生動語言為公眾一一解析……”今年中秋,很多天文愛好者都在懷念三個月前故去的天文學家王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