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篪,1927年2月7日出生于北京,1944年考入成都金陵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學習,并于1944年8月轉學至清華大學理學院物理系,1949年,經清華大學介紹到鞍山鋼鐵公司工作,在此期間,他發表了“關于鋼中的白點”、“關于鋼的低倍組織的缺陷”等文,為鞍鋼的產品質量和生產發展作出了貢獻,并多次被派往(前)蘇聯實習。1958年6月,陳篪被調到冶金工業部鋼鐵研究院,先后擔任高溫合金研究室副主任和金屬物理研究室主任。

作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陳篪身上具有一種不服輸、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的精神。他帶領課題組,不斷克服研究中遇到的困難,研究鎳基高溫合金中Ni3Al相(γ′相)的結構、性能和強化作用,經歷了無數次失敗,終于在1965年煉出了較大的Ni3Al單晶體,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和理論分析,揭開了它的高溫強度和范性的奧秘,證明它具有很好的高溫性能,為強化鎳基高溫合金提供了理論依據,并明確提出發展以Ni3Al為基的高溫合金的設想。

作為我國斷裂力學的開拓者之一,陳篪在斷裂力學理論研究上做了不少創造性的工作,發表了《考慮到硬化的塑性區修正》《三點彎曲及緊湊拉伸裂紋試樣的極限載荷》《論裂紋擴展的判據》等論文,其中《論裂紋擴展的判據》一文在國內外受到好評,并獲得國際科學大獎。

“生命不息,戰斗不止”,陳篪在1975年身患癌癥,他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動了三次手術,但是即使這樣,人們看到的仍然是聚精會神的陳篪,在人生最后的三年里,他積極地堅持工作,并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1976年,身患重病的陳篪共完成了9項研究工作,這種鋼鐵般的意志,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科技戰線上的鐵人”這個稱號,陳篪當之無愧!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1978年9月10日,冶金專家陳篪逝世

圖文簡介

陳篪,1927年2月7日出生于北京,1944年考入成都金陵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學習,并于1944年8月轉學至清華大學理學院物理系,1949年,經清華大學介紹到鞍山鋼鐵公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