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桃和露種,素李倚云栽。栽種知多少,繁花到處開。”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梁曉東教授為恩師所作的詩句。時鈞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桃李滿天下”,他所培養的碩士、博士中獲高級職稱者有近600人,尤其令人驚嘆的是,在他培養的學生中,成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竟有16人。

時鈞,1912年生于江蘇省常熟縣的一個小鎮。高中畢業后,先是保送東吳大學,后又改考進入清華大學化學系。1934年,時鈞考取清華第二屆公費留學生,不久后赴美國留學。1938年,他婉言謝絕了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系主任懷德曼教授的盛情挽留,毅然回到祖國。

歸國后,時鈞歷任中央大學、重慶大學及中央工專等校化工系教授、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后,他又歷任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化工大學及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系主任、和名譽系主任。時鈞才華橫溢、學識淵博,授課時常常廣征博引,又因條理分明、深入淺出的授課風格,深受學生的敬重與愛戴。在他6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培養了難以計數的優秀學生。其中,有些已是蜚聲中外的專家、學者,在化工、煉油、冶金、建材、機械、醫藥等領域作出了卓越貢獻。

在教學的同時,時鈞的科研業績也十分傲人。他在20世紀50年代創建了我國高等學校硅酸鹽(水泥)專業,從事過低溫煅燒礬土水泥研究;又于60年代致力于湍流塔、填料塔及填料特性和干燥技術研究;80年代后,他以化工熱力學及無機膜技術為主要研究領域,在“強電解質混合溶劑體系的熱力學研究”、“高壓流體相平衡及狀態方程的研究與應用”、“a-Al2O3管式陶瓷微濾膜制備技術”等方面成果卓著。

雖然榮譽滿身,時鈞在生活中卻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在壽登九秩那年,他罄其所得,向學校捐款設立了“時鈞獎學金”,十余年來,每年頒發一次,已有近400名研究生獲得了這一意義非凡的榮譽。

時老一生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眾多的科研成果,更多的是傳承至今的“時鈞精神”對后代人品格的浸潤。“一代宗師功開中國化工教育之紀元,學界泰斗德為舉世同仁后生所仰止。”時鈞院士逝世后,為其送行的人寫下了這一副挽聯。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2005年9月1日,我國著名化學工程學家、教育家時鈞先生逝世

圖文簡介

時鈞,1912年生于江蘇省常熟縣的一個小鎮。高中畢業后,先是保送東吳大學,后又改考進入清華大學化學系。1934年,時鈞考取清華第二屆公費留學生,不久后赴美國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