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重洋,迎朝暉,心系祖國,傲視功名富貴如草芥;

攀高峰,歷磨難,志興華夏,欣聞徒子徒孫盡棟梁。

這是北大物理系師生送給黃昆的一副對聯,短短的幾句話,描繪出了這位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奠基人——黃昆,堅毅的性格和偉大的一生,是這位“快樂的物理巨人”一生真實的寫照。

黃昆,1919年9月2日出生于北京。1937年,考入燕京大學物理系。在大學期間,他開始對世界新興的量子力學癡迷,完成了論文《海森堡和薛定鍔量子力學理論的等價性》,獲學士學位。1942年,黃昆考取西南聯大理論物理研究生,導師為物理學家吳大猷。1944年,黃昆完成了論文《日冕光譜線的激起》,獲北京大學碩士學位。1951年,他開始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

作為我國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黃昆率先后在北京大學組織固體物理領域的基礎研究——固體能譜研究,建立了研究室和實驗室,編著出版了《固體物理學》,對我國固體物理的研究和教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黃昆的主持下,半導體研究所成立了我國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創并發展了我國在這一材料科學和固體物理中的嶄新領域的研究工作。

此外,他還提出并發展了由晶格弛豫引起多聲子躍遷理論(包括光躍遷和無輻射躍遷),被稱為“黃一佩卡爾理論”;提出了有效解決半導體超晶格光學振動模型,并闡明其光學振動模式的要點,被稱為“黃一朱模型”;與玻恩合著了《晶格動力學理論》,此書成為該學科領域的第一部權威專著和標準參考文獻,哺育了世界上幾代科學家的成長。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獲得者、陳嘉庚數理科學獎獲得者、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這些響當當的稱號和榮譽全部是黃昆所得,載譽滿滿的他卻從未因此而驕傲,一直秉持著最初之心,勤儉、樸素,從不接受別人對自己的特別照顧,反而用比別人更加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

回顧黃昆院士的一生,無論是刻苦鉆研、堅持不懈的科研精神,還是光明磊落、嚴于律己的人生態度,以及淡泊名利、寬厚待人的高尚品德,都為后輩留下了光輝的榜樣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他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祖國的科學事業和教育事業,他的卓越成就如同一座宏偉的豐碑,受到后輩的尊崇。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1919年9月2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黃昆誕生

圖文簡介

黃昆,1919年9月2日出生于北京。1937年,考入燕京大學物理系。在大學期間,他開始對世界新興的量子力學癡迷,完成了論文《海森堡和薛定鍔量子力學理論的等價性》,獲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