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群星璀璨的院士群體中,“父子院士”張文佑、張肇西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父親張文佑(1909—1985)是我國著名的大地構造學家,斷裂體系與斷塊大地構造學說的奠基者和創始人,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第一屆院士。他的兒子張肇西是我國著名的粒子物理學家,以Bc介子和J/ψ粒子的研究聞名于世界,2011年12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張肇西的家里一直珍藏著一張發黃的報紙,那是1947年父親張文佑應邀在美國鹽湖城做學術報告時當地報紙的報道。報紙詳細報道了他對西方當時的“中國是貧油國家”斷言的批駁,并預言中國不僅很可能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還將會發現蘊藏豐富的工業發展所急需的礦藏。
張肇西1940年7月生于廣西,是張文佑的長子。1963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并考取了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生。
“在家里,父親從來不督促我學習,也不強迫我做任何事情。父親每天回到家中,總是忙于他的工作,不是趴在桌上翻看書籍,就是坐在椅子上墊上一本硬皮書寫些什么。”張肇西說,父親的這種嚴謹治學的“身教”,為他和姐弟做出了榜樣,讓他們姐弟從小就自覺地養成了勤奮學習和工作的習慣,并在各自的崗位上取得不俗的成績。姐姐張之立畢業于清華大學,為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已退休),弟弟張肇良大學畢業后定居美國。
張肇西說,在成長過程中,對他影響很深的是父親每周都要開展的家庭學術討論?!澳菚r我們兄弟姐妹都在學校住校,若周末回家,父親就主動和我們探討科學問題,開展家庭學術討論。父親總是以提出或者向我講解地質方面觀測到的、能夠關聯到物理的問題作為我們討論的開始。盡管父親的工作領域是地質學,我的研究工作是理論物理,但這并不妨礙我們能夠深入地對問題展開暢所欲言的討論?!睆堈匚骰貞浀?,在家庭學術討論中,父親特別介紹了他總結出的科學研究的十六字經,即:敏于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綜合、勇于創新。 “當回顧和總結我自己研究工作的經驗時,我確實感到我所取得的這些成就很是得益于自覺地運用父親的‘十六字經’和他的經驗。”張肇西說,在與父親探討科學問題過程中所學到的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受益終生。
張肇西院士有個溫馨、幸福的家庭。同樣從事物理研究的妻子趙理曾也系出名門,趙理曾的父親趙九章先生是我國“兩彈一星”23位功臣之一,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空間物理學家,我國現代氣象學和人造衛星的奠基人之一。兩位名人之后在工作中勤奮、嚴謹,在生活中卻始終低調、質樸。張肇西說,父輩是他們的榜樣,他們要像父輩一樣做人、做事、做學問,把父輩愛國敬業的精神傳承下去。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