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介質層極化電磁散射理論與合成孔徑雷達遙感成像理論”“復雜自然介質矢量輻射傳輸的微波遙感新理論”……這些艱深的專業術語,一般人很難理解。

但說到我國首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在國際上首次搭載多個通道的微波輻射計系統,成功獲取月壤厚度和氦3含量,開啟了我國空間探測新的“科學之眼”,許多人就知道遙感是什么。

復旦大學電磁波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院士金亞秋,就是這些遙感理論與應用的探索者,昨天獲得上??萍脊Τ吉劇.敱粏柤翱蒲兄械目鄻饭适聲r,他說:“我的研究沒有什么故事,就是做事。完成一件工作后,會感覺輕松快樂,但隨之一無所有,就再奔向新目標?!?/p>

 

外國專家稱他的工作前所未有

 

金亞秋的專業領域——“空間微波遙感”,看似艱深,卻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據了解,絕對零度(即—273.15℃,理論上所能達到的最低溫度)以上的物體會發出電磁輻射,按波長從短到長,分為可見光、紅外線、微波等多個范疇。遙感技術就是通過遠距離(如衛星、飛機)測量電磁波輻射與散射,來實現目標特征的識別與估算,微波能穿透一定的遮蔽,全天時全天候地獲取地球目標的多種物理特征。

他領銜的電磁波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是我國遙感實現建模與數據反演主要的基礎研究力量。在嫦娥微波探月中,利用多通道的微波輻射計,探測與反演全月球土壤厚度與分布,進而估算出全月球氦3的含量與分布,這也是嫦娥一號計劃的重要科學目標之一。主持過俄羅斯月球探測的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曾驚呼:“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工作?!?/p>

早在1987年,從美國學成歸國的金亞秋作為領頭人,帶著年輕團隊,開拓我國當時十分薄弱的星載微波遙感基礎研究。歷經二十多個寒暑,他的團隊在國內外發表了700多篇學術論文、14本中英文專著與文集。

 

科研瞄準國家重大科學應用需求

 

金亞秋的團隊在雷達探測月球火星、高分辨率雷達目標監測信息獲取、深空通信等領域,取得了十分有意義的進展。更令團隊驕傲的是,多年研究中,他們對國外有種種限制的商用軟件不靠不要,主要科學成果的研究軟件全部擁有自主創新知識產權。

“我們的研究目標,無論是基礎理論還是應用,都希望能對接國家重大科學應用需求,立足并活躍于國際科學前沿。”

憑借在國際空間遙感領域的成就,去年7月,金亞秋獲頒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地球與遙感學杰出成就獎。在該學會50多年獲獎名單中,他是第一個非歐美科學家。歐洲空間遙感聯盟雜志ERSeL專文書評中,將他稱為“在強起伏輻射傳輸理論中必須要提及的科學家”。

如今,實驗室團隊核心成員有20多人?!斑€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申請項目,好多是跟著國際上已經在做的東西,這是追跑、跟跑;現在申請時如果還提‘人家已經做了’,已經不大會得到支持了。大家都在想,什么東西是外國人沒有想到的,沒有做過的?!痹诮饋喦锟磥恚@是科研環境的變化,更是中國科研實力在二三十年間的上升軌跡。

金亞秋:沒有故事,就是做事

圖文簡介

“自然介質層極化電磁散射理論與合成孔徑雷達遙感成像理論”“復雜自然介質矢量輻射傳輸的微波遙感新理論”……這些艱深的專業術語,一般人很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