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周培源出生于一戶書香門第。父親周文伯是清末秀才,受家庭文風的熏陶,周培源從小就學習刻苦。1924年,他從清華大學畢業后,赴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就讀。在美國期間,他用3年半時間,相繼讀下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學位,完成了一般人需6年才能完成的學業。1929年秋,27歲的周培源回國,接受清華校長羅家倫聘請,成為清華最年輕的物理教授。

回國后,周培源潛心研究廣義相對論,之后他又轉向更具實用性的湍流理論研究,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在上世紀20年代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引力論中 “坐標有關”的重要論點,上世紀80年代獲得了科學實驗的初步支持;1975年他提出的研究湍流理論的“準相似性條件”,1986年在北京大學湍流實驗室中獲得了證實。

值得一提的是,周培源是唯一一位在愛因斯坦身邊長期工作過的中國人。1936年,周培源利用在清華的第一次科研休假年,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參加愛因斯坦主持的關于相對論的討論班。在那里,與愛因斯坦一起工作了一年,這對他一生的科學研究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除了科學研究,周培源還是一位誨人不倦、桃李天下的教育大師。在清華期間,他先后開設了理論力學、電動力學、相對論等理論物理領域的前沿課程,將世界上最前沿的理論和研究帶給了清華學子。他對學生的講課不僅有深度、有邏輯,而且生動有趣,十分受學生歡迎。他曾說:“傳播科學知識不能單憑呆板的說教,而應該有生動活潑的形式和技巧,才能引人入勝,潛移默化,達到最佳效果。”在周培源從事教育工作的60多年中,為我國培養了錢三強、何澤慧、王淦昌、李政道等知名的力學家和物理學家。

1993年11月24日,周培源走完了他光輝的一生。有人說他像一座大山,“離得越遠,對大山的雄偉氣勢感受得越深刻”。有人說他像一條大河,“奔突著向前”。他自己卻說:“這一輩子不是我所追求的。”周培源擁有科研育人兩相高的人生,他卻依舊對自己不滿意,也許,“春蠶到死絲方盡”遠遠不足以描寫他所追求的人生。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1902年8月28日,著名流體力學家周培源出生

圖文簡介

1902年,周培源出生于一戶書香門第。父親周文伯是清末秀才,受家庭文風的熏陶,周培源從小就學習刻苦。1924年,他從清華大學畢業后,赴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