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狂人
“我最喜歡的職業就是當醫生,幫助病人戰勝死亡,重獲生命的美好。”李蘭娟由衷地表示,當患者痊愈,笑容滿面地表示感謝的時候,便是她最快樂的時光。“因為從笑容里,我感受到存在的價值,體會到他們最真、最善、最存敬意的感情。”
李蘭娟,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生,人工肝的開拓者、感染微生態學領域的開辟者,傳染病學的領軍人物。
在學生的眼里,李蘭娟是名符其實的“醫學狂人”。她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全身心投入到醫學臨床和科研之中,常常至深夜一兩點才離開實驗室回家。在浙大16樓的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里,掛著一幅李蘭娟和學生們拍攝于2014年零時的工作照片。2013年與2014年,李蘭娟和她的學生們都是在實驗室中斗志昂揚地迎來新年鐘聲的。實驗室副主任李君說“學習李老師的執著精神,一生一世(諧音1314)呆在實驗室”,就是掛這幅照片的寓意。
赤腳醫生
1947年,李蘭娟出在生于浙江紹興夏履橋村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讀初二時,因為家庭困難交不起學雜費,成績優異的她面臨著輟學困境。老師得知后,十分同情她,同意她請假回家幫忙一個月,并鼓勵她要克服眼前的經濟困難。后來,李蘭娟憑借自己的努力,再加上獎學金的資助,最終得以順利地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學業。
1968年,高中畢業的李蘭娟選擇回家鄉當赤腳醫生。在當時醫療條件有限的農村,李蘭娟只能依靠一根針,一把草藥為鄉親們開展常見病的治療。外科膿腫切排、幫助產婦接生、給兒童接種疫苗、在群眾中開展健康宣傳教育,李蘭娟走家串戶,隨叫隨到,盡一切能力為鄉親們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當時,農村血吸蟲病肆虐,看著一些鄉親因為血吸蟲引發肝癌和肝硬化,卻得不到有效的治療而去世,李蘭娟心如刀割。后來,當她踏入醫科大學的大門時,她暗暗發誓,一定要學好知識文化,一定要做個好醫生。
開拓“人工肝”
大學畢業之后,李蘭娟被分配到浙大一院感染科工作。在一次救治一位重癥肝衰竭、昏迷不醒的患者過程中,經過血液過濾透析等一系列治療后,病人竟奇跡般地康復了。“血液凈化技術會不會對治療重型肝炎有幫助呢?”李蘭娟仿佛看到了拯救同類型病患者的希望。于是,她從啟發中確立了自己的研究攻關方向,義無反顧地投身到肝炎治療的難題之中。
1986年,李蘭娟用申請到的3000元青年科研基金帶領課題組展開“攻堅戰”,經過團隊10多年的努力鉆研,終于解決了國際上人工肝治療中易出血、低血壓等難點,成功地創立了一套獨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統。這套完整的技術規范和治療方法,使急性、亞急性重癥肝炎治愈好轉率從過去的11.9%一舉提高到78.9%,慢性重癥肝炎治愈好轉率從15.4%提高到43.4%。如今,以李蘭娟命名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已經成為全世界醫治人數最多、治療指數最為成熟的人工肝系統。2005年,李蘭娟成為國際上最大的人工肝科研聯盟的主席,并以“中國傳染病學第一人”的身份,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3年,以李蘭娟為第一完成人的“重癥肝病診治的理論創新與技術突破”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熱心公益
從2001年開始,李蘭娟編寫制定了人工肝治療指南和操作規范,在她的人工肝治療病房里培訓來自全國各地的醫生和護士,無償地將她的人工肝技術推廣到全國,一心一意治病救人。為了使更多的重癥肝病患者享受到先進醫療技術帶來的福音,李蘭娟毅然放棄了申報人工肝專利的機會。
受益社會,加倍反哺社會。李蘭娟的丈夫鄭樹森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樣出身貧寒。為了感恩家人、老師的支持,也因為助學金的資助圓了自己的醫學夢,李蘭娟和丈夫鄭樹森一起捐資,聯袂社會各界力量成立“樹蘭人才基金”,獎勵在醫學科研和臨床領域中取得突破性創新成果的中國杰出科技人才。
如今,年近70高齡的李蘭娟院士仍堅持每周一次的專家坐診,始終堅持臨床診治和實驗室研究相結合的嚴謹科學精神。作為博士生導師,她傾其所學,傳道受業解惑,她希望學生們把科研做得更好,把實驗室建設得更好,在國家的傳染病防控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