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桂榮,是世界上最早從事熱管技術研究的組建者,他的團隊集宇航熱控產品研發、設計、生產為一體,為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導航等我國100余顆航天器貼身打造“冷暖空調”,創造了交付產品100%合格、在軌無一失效的業界奇跡。

 

結緣航天 從零開始艱苦創業

 

1933年,閔桂榮出生在福建莆田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青年時便立志要從事航天事業,報效祖國。

1956年,閔桂榮畢業于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1963年,年僅30歲的閔桂榮拿下了(前)蘇聯科學院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完成學位答辯后,閔桂榮就歸心似箭,準備回國事宜。回國后,閔桂榮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承擔航空發動機傳熱問題的研究工作。

1965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關鍵技術攻關全面展開。閔桂榮奉命組建一個新的衛星研究室,承擔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有關熱控制技術的研制任務。這么重的任務,國家給他的幫手卻是一群平均年齡還不到25歲的年輕人,沒有任何基礎,一切從零開始。然而閔桂榮卻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帶領研究人員去天文館參觀,從最基本的知識琢磨,邊學邊干。就是憑借著這股執著的精神,最終研制出了令國外同行都大為驚嘆的“東方紅”衛星。衛星的重量超過美、蘇、日、法4個國家首顆衛星的總和。閔桂榮說,這是中國的重量,中國科學家的重量。

 

白手起家 讓中國衛星擠入世界先進行列

 

在中國衛星事業發展剛剛起步時,人造衛星的熱控制是一門新技術。1979年,當閔桂榮率領空間熱物理代表團赴美參加美國宇航學會熱物理年會時,他的大會報告讓西方專家大為震驚。這是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首次在國際會議上進行高水平的航天學術報告。與會的國外專家這才發現,先進的熱管、百葉窗等熱控技術在中國衛星上的應用竟然比歐洲、日本早了十年。

早期國外衛星由于熱設計不周,在太空運行時衛星就像患上感冒,經常出現過熱或過冷現象,最終導致衛星飛行失敗。誰能想象,當國外利用大型電子計算機和高水平的太陽模擬器進行復雜的熱試驗、熱計算時,中國的衛星研制者在創業的早期依靠手搖計算機、算盤和計算尺,完成了復雜的軌道、熱流和溫度計算。

盡管國外文獻少之又少,國內技術幾乎是張白紙,設備也十分落后,閔桂榮還是發揮才智,主持并研究制定了衛星熱平衡試驗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并提出了衛星熱平衡方程積分關系式。他和同事們開辟的航天熱控制這門新技術,不僅成功解決了我國早期各種衛星的溫度控制問題,而且為以后研制多種人造衛星提供了技術基礎,并使中國熱控制技術水平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我國新一代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

 

中國衛星事業從1971年至1984年進入全面攻關階段。1975年,閔桂榮擔任起衛星總體部的領導職務,負責返回式衛星總體設計工作。當年11月,返回式衛星首次發射成功。衛星入軌飛行三天后按計劃返回祖國大地,并首次帶回珍貴的空間遙感照片。后再赴發射場時,飛行試驗終于取得圓滿成功,中國由此而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具有回收衛星能力和技術的國家。

1983年,閔桂榮被任命為我國新一代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他領導隊伍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確保完成了多顆衛星的飛行任務,衛星帶回了許多極為珍貴的高精度遙感照片。

1991年,時任“863”計劃航天領域首席科學家的閔桂榮院士就提出中國也要搞月球衛星的建議,推動成立了“863”月球探測課題組。

面對諸多榮譽和光環,閔桂榮說:“與前景無限的航天事業相比,這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們還要長期不懈地努力,為中國人民,也為全世界人類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閔桂榮:攀登新高峰 唱響“東方紅”

圖文簡介

1933年,閔桂榮出生在福建莆田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青年時便立志要從事航天事業,報效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