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一天就要干一天工作”,這句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劉瑞玉的人生哲學,他的足跡遍布中國海岸沿岸,他將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獻給了祖國的海洋事業。

富含營養的對蝦能成為老百姓餐桌上常見的食品,是有原因的。1986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聽取了劉瑞玉的建議,決定引進凡納濱對蝦幼苗進行研究。通過放流幼蝦跟蹤調查發現中國對蝦移動和生長規律與特點,他們創建了估算對蝦存活率和回捕率的方法,設定了在有野生對蝦種群繁殖補充的海域投放蝦苗的適宜數量和適宜地點。最終,劉瑞玉首次搞清了對蝦的生活史和繁殖特點,推動了人工育苗和養殖研究。隨著這一養殖技術體系的創建,我國對蝦養殖產量迅速上升,成功掀起了我國第二次海水養殖浪潮,創下中國對蝦養殖產量、出口量、育苗量三個世界第一。他的這一成果也使他獲得了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劉瑞玉出生在河北省樂亭縣,19歲高中畢業后考入了輔仁大學生物系。1949年全國解放后,劉瑞玉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動物研究所助理員。1950年,劉瑞玉等從事海洋生物研究的科研人員跟隨張璽教授,連同全部圖書儀器標本都遷來青島,成為海洋生物研究室(當時隸屬于水生生物研究所,1954年獨立為研究室,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前身)的骨干力量。之后一直從事甲殼生物學和海洋生物學研究,是我國著名海洋生物學家、甲殼動物學家、中國海洋底棲生物生態學奠基人和甲殼動物學開拓者。國際甲殼動物協會授予他終身成就獎,他是第一個獲得此獎的亞洲人。

中科院海洋生物標本館417房間就是劉瑞玉的辦公室,辦公室的地上、桌上、椅子上、沙發上,堆滿了書籍手稿,不難想象劉瑞玉院士深厚的學術和淵博的知識。劉瑞玉的助手郭琳博士說,劉老趴在沙發上工作,是大家最常見到的景象。如果他困了,就會趴在沙發上小憩一會兒,醒來再繼續工作。

2007年,為了獲得第一手海洋生物樣本,當時已85歲高齡的劉瑞玉無懼路途勞苦,仍然堅持乘船出海。正是劉瑞玉院士對待科學的嚴謹和一絲不茍,使得由他主編的里程碑式的著作《中國海洋生物名錄》得以出版。這本1627頁的著作,詳細記載了46門22629種海洋生物的名稱和分布,為我們提供了真實可靠的中國海洋生物詳細信息,是中國海洋生物的“戶口簿”。

說他是院士,他卻更像是追逐時間的斗士,為了省出搞科研的時間劉瑞玉午餐就吃方便面,因此被稱為“方便面院士”。“他的概念里沒有休息兩個字,一年365天他每天都是要工作。”劉瑞玉學生郭琳說。就在去世前三個月,已經90歲高齡的劉瑞玉還獨自一人背著包赴杭州、上海出席學術會議,他那為科研獻身的意志,很多年輕人都自愧不如。

劉瑞玉一生桃李滿園,每當被邀請參加學生的論文答辯,劉瑞玉會非常開心,然后讓學生提前一周給他看論文。“一篇150頁的論文,答辯前一周給他,答辯前兩天他還給你,都是一字一句地修改。”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李超倫說。因身體不適,住院期間,他讓學生把畢業論文拿到病房,認認真真修改完每一篇文章。“不會說我自己精力可能達不到的話,就讓別的人別的老師來代理什么事情。”中科院海洋所博士肖寧說。

劉瑞玉一生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為人正直,勤勞節儉,雖然是高齡院士,但他出差坐飛機都是經濟艙,由于個子高大,膝關節又不好,經常下了飛機走路都困難。即便偶爾乘坐公務艙,他都是只報銷經濟艙的價格,差額用自己的錢補上。別人有困難時,他會毫不猶豫地解囊相助。汶川、玉樹地震和各種捐款活動他累計捐了數萬元。去世前,劉瑞玉向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會捐出了100萬元的積蓄,設立了“劉瑞玉海洋科學獎勵基金”用于獎勵在海洋生物學領域成績優異并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的研究生。

劉瑞玉用一生,向后人詮釋了為科學獻身的真正含義。他的科學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劉瑞玉:為了大海的和諧與豐收

圖文簡介

劉瑞玉用一生,向后人詮釋了為科學獻身的真正含義。他的科學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