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顛沛流離中求學,憑借著驚人的勤奮和毅力,克勤力學,終成中國固體力學大家。他40歲開始跑步,66歲學會了太極拳,70歲開始學習游泳,72歲他又開始學習打網(wǎng)球,練就了不遜于年輕人的體質(zhì)。無論是在學術(shù)上,還是生活中都保有滿腔熱血,他就是進入耄耋之年仍在帶學生、搞科研的大智者黃克智。
1927年7月,黃克智出生于江西南昌。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隨家人四處搬家,歷經(jīng)艱辛,但險惡的環(huán)境沒有讓他失去斗志,反而越挫越強,在學習上更加勤奮。1943年,黃克智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江西中正大學。1948年,黃克智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師從著名力學大家張維先生。1955年,他又以我國第一批進修教師的身份,被送往前蘇聯(lián)莫斯科大學數(shù)學力學系學習,師從國際著名力學家——前蘇聯(lián)科學院院士拉包特諾夫。1958年,黃克智響應國家號召,回國參加創(chuàng)建力學系的工作,毅然放棄將要拿到的博士學位,以滿腔的熱血投入到教學和研究工作當中去。此后,他一直在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工作至今,已長達68年。
黃克智先生有著許多頭銜,中國固體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等等,但這都不足以形容、概括他所取得的成就。黃克智在自己60多年的力學研究生涯中,數(shù)次轉(zhuǎn)變、調(diào)換了研究方向,并認為作為一個合格的研究者,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要以國家的發(fā)展需要為目標,個人的研究方向必須與國家的需要結(jié)合;其次,研究的水準必須緊跟國際水平,不能固守一個項目幾十年不變。因此,他幾乎十年調(diào)換一個研究方向,20世紀50年代研究殼體理論;60年代研究塑性和蠕變;70年代研究斷裂力學和壓力容器;80年代研究相變力學;90年代研究應變梯度塑形理論。進入21世紀之后,他深感時間更為緊迫,改為5年換一個研究方向。黃克智曾經(jīng)說過:“科學研究不是固定的,自己每5到10年一般都會改變一個研究領(lǐng)域,這是很有必要的,研究也需要與時俱進。”在每一個他所研究過的項目當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獲,并且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帶出來一批高質(zhì)量的研究生,同時發(fā)表了眾多高水平的論文和相關(guān)文章。
2012年,85歲高齡的黃克智又重新選了研究方向,這次是水力壓裂技術(shù)采油。就這樣,他以滿腔的熱血,自強不息的精神,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學生,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guān),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黃克智不只對工作嚴謹認真,對身體要求也非常高。從前蘇聯(lián)回國之后一腔熱血加入到力學體系的建立和研究熱潮當中去,晚上經(jīng)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無暇顧及和鍛煉身體。直到1966年,他才40歲,到杭州出差,在一家眼鏡店里發(fā)現(xiàn)自己眼睛已經(jīng)老花,這讓他很吃驚。這“突如其來”的變化給一直認為自己依然年輕的黃克智敲響了警鐘。杭州回來之后他開始鍛煉身體,最初選擇了最簡單的跑步,每天跑步1小時,每次3000多米,風雨無阻。在枯燥的跑步中,他還自學了法語和日語。66歲時,黃克智開始練太極。70歲時候,聽聞游泳的鍛煉效果不錯,他又開始學習游泳。72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黃克智又開始學習打網(wǎng)球。黃克智就這樣一直以驚人的毅力和興趣不間斷地進行體育鍛煉,練就了不遜年輕人的體質(zhì),這也是他勤奮刻苦工作的資本之一。
工作這么多年來,黃克智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同時,作為一名老師,育人六十余載,桃李滿天下。他培養(yǎng)的70多名研究生,其中多人當選中科院院士,至少兩人獲中國青年科學家獎。如今的黃克智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仍然工作在教學、科研的第一線。每當有人遇見他,看著這位滿面紅光、精力充沛、思路敏捷,少有衰老跡象的智者,都會欽佩不已,為他的學術(shù)成就而贊嘆,也為他嚴謹認真的品質(zhì)所折服。
黃克智曾經(jīng)說過這么一句話:“我這一輩子值得自豪的是我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我的一生奉獻給教育事業(yè)、奉獻給科學和祖國。”這位令人敬佩的老人這么想的,他也做到了。黃克智作為科研學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作為傳承者,他承上啟下,在培養(yǎng)人才、整理科技理論和應用方面發(fā)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黃克智的滿腔熱血都獻給了祖國,獻給了力學事業(yè),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都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強者、智者。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chuàng) 轉(zhuǎn)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