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朝生,作為一名杰出的物理學家,他做到了科研有道,是低溫世界的拓荒人;作為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也做到了育人有方,是祖國棟梁的栽培者。憑著滿腔愛國熱血,即使在低溫世界里也要熱火朝天;憑著頑強的科研精神,即使在困難的年代里也要永不言棄。他把一生獻給了祖國的科研事業,不圖功名,只為國強。
洪朝生是博學的。作為一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和教育者,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肯定不行。他于1920年10月10日生于北京,在北京育英學校和匯文中學這兩所教會學校度過了中學階段。在匯文讀高中期間,他在物理名師張佩瑚等人的引導下,對物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立志做一名物理學家。1936年,洪朝生考取了清華大學物理系,由于其父的反對,他被迫轉入工學院電機工程系。1938年,由于抗日戰爭的影響,學校南遷,他隨學校“湘黔滇旅行團”步行三千余里至昆明,就讀于西南聯大。1940年聯大畢業后,他又在該校電機系做了4年助教。除了在國內高等學府受到教育外,他發奮讀書,成績優異,于1944年通過了庚款留美考試。他接受范緒筠老師的建議,在194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電子物理學,三年后獲得博士學位,之后又進入普渡大學做研究。在錢三強、彭桓武的建議下,在普渡大學期間,他又去西歐進修了一年,以積累低溫物理方面的知識。他在中學立下的大志和在大學期間學到的廣泛而扎實的知識,成了他完成一次次技術突破的動力以及教書育人的寶貴財富。
洪朝生是愛國的。新中國成立時,正在普渡留學的他心潮澎湃,按照《華僑日報》轉載的五星紅旗圖樣和制法說明,在坐標紙上精心繪制了五星紅旗圖樣。
洪朝生手繪五星紅旗
即使當時他不在國內,但是他自始至終保留一顆真摯的中國心,并為新中國的成立感到無比的欣慰和自豪。即使當時國內的科研條件比國外更艱苦,但他始終想著要抓住現有機會學習知識,等祖國需要他時,他也定會隨時待命,聽從祖國的安排。后來他的學生張殿林問他,如果您當年不回國會是什么樣的結果、會不會有更大的學術成就時,洪朝生搖搖頭說:“沒有如果”——他從未動搖和后悔回國的決定。
洪朝生的研究能力是過硬的。在美國留學時,洪朝生在半導體鍺單晶低溫運輸現象的實驗中,發現雜質能級上的導電現象,形成雜質導電的概念,這一工作引起了國際上對無序系統電子輸運機制的探索,其所發表的論文引用壽命也長達60余年。回到國內后,他便開始帶領科研團隊開拓新中國的低溫事業。那時候,中國還沒有液氦機,歐美國家又不肯將液氦機出售給中國,洪朝生知道這些設備的原理,并首先著手于先進設備的自主研制工作。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在1956年研制出了一臺能夠生產液氫的液化器,后來又于1959年成功實現了氦的液化。這些技術的掌握,打破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技術壟斷,邁出了我國低溫物理研究的第一步,為我國航天、軍事和工業領域所需要的冷凝設備的研制提供了技術保障。在擔任中科院低溫技術試驗中心主任期間,洪朝生也積極帶領大家進行一系列低溫技術的研究,并將低溫技術應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去,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1983年,看到超導技術應用前景的洪朝生建議中科院進行超導技術的研究,就這樣,在洪朝生等人的努力下,中國超導技術得以發展并廣泛應用于祖國的生產。由于在世界低溫物理研究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國際低溫工程委員會決定把2000年的門德爾森獎授予洪朝生院士,這一獎勵是對他在液氫、液氦以及超導應用等領域出色的研究能力的高度肯定。
洪朝生參加第十八屆國際低溫工程大會在孟買留影
此外,洪朝生也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任教。在中國知名學府任教期間,培育了一大批科學素質過硬棟梁之才。他指導的研究生張裕恒、張殿林,在科技大學教過的學生趙忠賢,在半導體聯合科技攻關中指導過的青年科技人員陳星弼、王啟明等人,后來都當選為中科院院士。在學生們眼中,洪朝生博學卻又十分謙虛,經常和學生共同探討科研問題;對待學術又十分認真嚴謹,富有挑戰精神并敢于質疑學術品質;同時,他還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扎實的工作能力,對學生的培養十分負責。這些體現在洪朝生先生身上的優秀品質使他的學生受益匪淺,成了他們后來科研和教學中寶貴的財富。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