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底的北京寒風蕭索,百歲清華園內,一場動員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年過花甲的校長對于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工作充滿信心,透過這個健康的機制,他進一步堅定了清華向世界一流大學攀登的希望。他動情地說:“以人才培養為根本,是學校保持聲譽和影響力的基礎;而唯有在教育教學上與時俱進,堅持改革創新,才能不斷地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丹麥留學歸來的物理學博士、美日多所高校的訪問學者,他是一個無比堅定創新理念、為深化研究型大學創新理念而嘔心瀝血的時任清華大學校長,他是真正“行勝于言”的科研教育工作者,他就是顧秉林。
顧秉林,1945年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后畢業于蕪湖市第一中學。1970年,年僅25歲的他順利畢業于清華大學并留校工作。作為國內頂尖大學,清華園這片科學的沃土,無聲地潤澤滋養了這位小露頭角的物理系學生,不僅為他提供了優秀的科研環境,也為他奠定下貫穿一生“創新”、“突破”的理想。本科遠非他學業的終點,1979年,顧秉林赴丹麥Aarhus大學學習,至1982年獲得博士學位;1985年,成為美國NotreDame大學高級訪問學者;1993年,成為日本東京大學高級訪問學者、日本東北大學客座教授;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物理領域的科研之路上,顧秉林碩果累累,沒有一刻停下過自己的腳步。
同時,對于這片給予他愛與理想的清華園,顧秉林同樣沒有止步于扮演一個求學者的角色。1994年,顧秉林擔任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2000年,任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院長;2001年,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兼任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校學科建設領導小組組長;2003年4月任清華大學校長,2007年連任。如果說顧秉林用屢屢的科研成果詮釋出何謂自強不息,那么在教育崗位上的孜孜不倦,培養人才、留住人才,一切為了人才,則足以說明他作為一名清華人的厚德載物。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規律與基本結構的自然科學。千百年來,物理學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在這個領域內,建立與推翻,證明與挑戰永遠沒有終點。顧秉林的專攻領域為凝聚態物理與材料科學,在這個非常前沿的方向之中,他的成就常不缺少“突破”、“最新”等值得驕傲的標簽。
作為一名留學歸來的學者,顧秉林在歸國后未曾耽擱,隨即展開科研工作。他與團隊中的同伴并肩奮斗,不久便捷報頻傳。納米結構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顧秉林對于納米量子結構的電子性質、輸運行為和相關器件應用等等做出了系統研究,成功揭示出此類材料的新特性,并提出了以此能衍生出的納米器件中的新應用。兼顧理論與實際的顧秉林,之后又建立起多種半導體材料設計模型,提出原子位形幾率波理論一一揭示了當今熱門材料的種種新特性。他的探索與創新,為后續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
然而,敢為天下先的道路注定不會一帆風順。質疑與挫折,都不能動搖敢想敢做、以“理”服人的顧秉林。采訪中他曾提到一則軼事,“傳統上認為能帶結構隨組分的變化應是均勻的,但我在研究一類材料時卻發現了突變現象,后經理論計算表明,這是由相變引起的。于是我在國際會議上提出了這一發現,給出了GNF模型。開始時,很多人都不相信,但后來是他們自己的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理論。”質樸的話語,完美地詮釋了顧秉林的思想,人一旦失去創新精神,那么工作還有何激情可言?
科研學術上的開拓精神,也同樣貫穿在顧秉林的教育工作里。顧秉林在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格外注重對于人才培養環境的打造和中國高校內大學精神文化的樹立與弘揚。
針對人才流失海外的現狀,顧秉林樹立了凈化學術環境,留住人才造福祖國的決心。“一靠事業,二靠感情,三靠營造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在他和一代清華人的努力下,施一公教授、錢穎一教授與后來一大批年輕的高端人才被引入清華。對于本土教師來說,更加公平的環境、更加優良的待遇,無疑是激發他們巨大潛力的催化劑。
為人師者,教書育人。在學術領域,顧秉林是當之無愧的“弄潮兒”,在教學管理中,他有春風化雨的尊者風范。顧秉林曾多次強調大學精神對人才培養的作用,其中包括悠久的歷史傳統、濃郁的學術氛圍、深厚的文化底蘊等,它們皆對學生起到巨大的熏陶感染作用。大學校園為祖國建設輸送著棟梁,青年人的精神風貌、文化品格決定著社會未來的走向。作為校長,顧秉林責無旁貸。
2010年,顧秉林榮獲“中國最具魅力校長”稱號。毋庸贅述,清華園中莘莘學子與社會主流媒體的聲音,已經充分說明顧秉林開拓創新、潤物惠人的品格。“人總是要有所追求,要有一點精神。我們中華民族是個偉大的民族,作為炎黃子孫,在世界各地都顯示出無比的智慧與才華。我們每個人都應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為我們的國家增添光彩。”顧秉林總是這樣說。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