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個重要組成部分。“酒”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可謂是博大精深,經過中華文明千百年來的洗禮,酒的文化已經被發展得淋淋盡致。作為自古以來的一種飲食,人們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酒。
秦含章, 1908年2月19日出生于江蘇省無錫縣張舍鎮。父親秦汝煜,字瑾和,18歲中了秀才,然后開始設館,教一群兒童讀書識字,母親蘇氏楊灣人。秦含章在家中排行老三,因為家里窮,3歲被送到親戚家寄養。1931年,秦含章被學校推薦參加庚子賠款公費留學生選拔,結果以全國第二名的優異成績出國留學。多年的海外生活經歷令秦老通曉五國語言,對所學的專業知識更是爛熟于心。以他的才學,在國外成就一番事業可以說輕而易舉,但他卻胸懷報國之志,毅然歸國。
1935年,秦含章獲比利時圣布律農學院工學候補博士學位,后入柏林大學發酵學院進修。新中國成立后,歷任食品工業部、輕工業部參事,第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顧問,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協會名譽會長,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所名譽所長,被業界稱為“酒界泰斗”。
秦老非常勤奮,他在專業領域的科研報告、論文和著作有40多部,將近6000萬字。退休以后,老人卸下了行政擔子,但是,依舊神采奕奕的他覺得自己的思想和興趣還沒有完全表達出來,就繼續把自己知道的都寫出來。于是,秦老便專注于自己的寫作事業,80多歲的時候他完成了85萬字的《新編酒經》,這本書被業界譽為關于中國酒文化的第一書。1998年,他出版了30萬字的《酒文化小品集》,匯集了400余首酒詩。2000年,已是93歲高齡的秦含章,獨立完成了5萬余字的論文撰寫——《白酒春秋——中國蒸餾酒的演變及發展趨向》。從原稿的字號判斷,秦含章的視力已大不如前,論文每頁僅有幾行數十字。也是這一年,秦含章350萬字的巨著《國產白酒的工藝技術和實驗方法》問世。秦含章說:“退休后,我覺得自己的思想、興趣、愛好還沒有完全表達,我要繼續把我所知記錄下來,作為唯一財產留給后人。”
作為“酒界泰斗”,秦含章令世人羨慕的不僅僅是他在學術方面的建樹,已經105歲的高齡也是為人贊到。百歲的秦老鶴發童顏,腰背挺直,說話聲如洪鐘,每每遇上好酒,古典文學功底深厚的他還總會賦詩題詞。很多人問秦老的“百歲長壽經”,秦老的夫人這樣總結:
吃到百歲。每天安排五頓餐,牛奶、咖啡中西合璧,五谷雜糧輪著來。
玩到百歲。對毛筆書法情有獨鐘,享受吟詩作賦,簡單鍛煉天天不落,定期還來個飛行旅游。
愛到百歲。含章左耳失聰,但只要感覺到我的聲音頻率他就能聽懂,一旦感覺消失就會喊:索穎,你來啊!
勤勞、樂觀、不斷進取等等,這些內涵都使秦老具備了一個長壽的基礎。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