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伊始,剛進制藥車間的門,就自顧一路小跑兒到更衣柜前,麻利兒換好衣服和鞋。看到記者似乎有些跟不上,她不好意思地說:“我進車間小跑兒慣了……”

采訪結(jié)束,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話就是:“做的都是本職工作,平凡的人干著平凡的事兒……”

她叫張冬梅,是2015年的全國勞動模范、同仁堂安宮牛黃丸“非遺”項目傳承人。她30年如一日,身體力行“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醫(yī)藥古訓(xùn)。

 

全能操作的學(xué)徒

 

小小一顆中藥丸,如果你以為它僅是藥材好,那就錯了,它包含了數(shù)道工序:研配、合坨、制丸、內(nèi)包、蘸蠟、打戳、外包……張冬梅說,別看有的工序簡單,但每一道都有其獨特的“門道”。

1982年,是同仁堂可以讓員工子女“接班”的最后一年。這一年,17歲的張冬梅高中畢業(yè),本想考大學(xué)的她意外地接了母親的班,進入同仁堂,而這一干就是30多年。

剛進廠,張冬梅從學(xué)徒做起。實習(xí)“輪崗”的大半年期間,制劑、研配、合坨、制丸,她對廠里各車間的工序都有了全面的了解。

也巧,張冬梅實習(xí)期間,正趕上制劑車間“搓安牛”,她說,那會兒都是純手工,“搓‘安牛’其實跟包餃子一樣,我搓了一個月的‘大條’,按重量分份兒,再把一份揉面團,打成條,把條放在‘搓板’上壓出丸。”

“輪崗”結(jié)束,張冬梅被分配到包裝車間,裹金、包玻璃紙、扣皮、蘸蠟、打戳、外包……“制劑、包裝,前后干了10余年,基本上手藝都學(xué)到手了。”

10余年的苦練,就這樣被張冬梅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追問下來,才知道手藝的習(xí)得,遠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

首先是“勤”。剛進包裝車間時,張冬梅負責(zé)給藥丸裹金后,包上一層透明的玻璃紙,再“扣皮兒”,即放入圓球形的塑料殼里。

開始時,她并不熟練,但她有著“越難干、我越得練”的執(zhí)拗,經(jīng)常下班回家,自己剪一張紙、拿個圓球,練包玻璃紙。而“扣皮兒”扣得不快時,她就回家找個藥,掰開,反復(fù)練扣。

熟能生巧,但技術(shù)的關(guān)鍵是“鉆”,而且要用心去鉆。

張冬梅舉例,制藥丸時,搓好的藥條要通過一道道碾,滾壓成藥丸,而在碾滾和藥條上刷油看似簡單,卻非常考驗技術(shù),既要符合重量的標準,又要符合“圓光亮”的標準。

“藥來了,什么品種都有,每種藥的粘性、藥性都不一樣,刷法也不一樣。”說到這兒,張冬梅的語氣重了些,“必須靠自己用心去琢磨,再反復(fù)試刷的手法。”她告訴記者,很多工藝要求精密,只能徒手操作,一不留神,手就會被碾滾壓到指甲“發(fā)紫”。

 

干活不惜力的“小芝麻官”

 

用心人,終不負。2005年前后,同仁堂亦莊分廠成立,干活踏實、技術(shù)全面的張冬梅被任命為“安牛班”班長。

有著150年歷史的安宮牛黃丸,是傳統(tǒng)藥物中最負盛名的急癥用藥,也是同仁堂的“鎮(zhèn)店名藥”。說起“安牛”,很多人并不陌生,用它救命的新聞屢見報端。

2004年冬,香港著名主持人劉海若遭遇車禍,被國外醫(yī)院診斷為“腦死亡”的她,經(jīng)北京某醫(yī)院治療后奇跡般蘇醒,這其中就有安宮牛黃丸的功勞;2005年,杭州3歲男孩彭彭被歹徒劫持后,腦部意外受傷,也是安宮牛黃丸拯救了孩子垂危的生命……

上任后的張冬梅,覺得肩上的擔(dān)子更沉重了。在她看來,做的是制藥救人,絲毫不敢有半點馬虎。有時碰到力氣活兒,需要扛“藥粉面子”時,張冬梅比很多男同事干得還起勁兒,一袋25公斤,一天60袋,“不是扛就是抱”。任務(wù)重時,有了她“帶頭大姐”的示范效應(yīng),組員也都無話可說。

不僅如此,同仁堂內(nèi)部每年都有推選“先進個人”、“勞動模范”的機會,但張冬梅從來沒搶過,都是把機會讓給組員。在她看來,沒有組員們干活,就沒有團隊的成績。而這也是她從沒拿過先進,卻直接在2010年,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范”的原因。

為保證“安牛”質(zhì)量,張冬梅還在班組里推出了班級抽查、組內(nèi)巡查和個人自查的“三級檢查”辦法,只要發(fā)現(xiàn)問題,每個人都可以行使“質(zhì)檢員”的職責(zé)。

生產(chǎn)著同仁堂的拳頭產(chǎn)品,“安牛班”每年有、月月有特別著急的活兒。但一碰到這種“硬仗”,張冬梅都特別興奮。而這種興奮,是建立在她在管理上尊重組員,與組員之間互助協(xié)作的基礎(chǔ)上。

她記得,有一年元旦,公司臨時讓她帶著組員去集團北分廠研細料,她不得不把大家從假期中湊齊,很多組員開玩笑道:“冬梅,我們都是看著你的面子呀!”話雖這么說,但平日的融洽,讓組員們干起活來,還能給她當(dāng)“軍師”:“冬梅,咱這么著干;冬梅,咱那么著干……”

“安牛班”中不乏老師傅,提到張冬梅,大家的反應(yīng)常常是:“跟她在一起干活,心里特別輕松。”

 

希望徒弟們干到退休的師傅

 

是金子總會發(fā)光。2015年4月29日,是張冬梅50歲生日,而這一天她剛剛獲得“2015年全國勞動模范”的榮譽,她總覺得這個“禮物”太沉了,因為自己做的都是“該干的”分內(nèi)之事。

退休后的張冬梅一刻也沒有閑著,她被“返聘”為同仁堂集團安宮牛黃丸制作技藝專家。

2015年11月17日,同仁堂正式成立“張冬梅安宮牛黃丸傳統(tǒng)制作技藝首席技師工作室”暨“張冬梅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至此,張冬梅又多了一個正式身份——“師傅”。

拜師會上,張冬梅向6名徒弟坦言,自己不怕反復(fù)教,但希望他們都能堅持在崗位上“干到退休”。

如今,安宮牛黃丸的傳統(tǒng)制作技藝,已獲批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為了能把“手工搓丸”傳統(tǒng)手工加工技法更好地傳承下去,張冬梅將自己積累多年的經(jīng)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

“有的搓一條大小不一,而有的一板下來全合格,這就是技術(shù)。”張冬梅告訴記者,最關(guān)鍵的就是這個“手勁兒”,“那得千錘百煉,要向老師傅請教,更要靠自己‘琢磨’。”

據(jù)了解,“張冬梅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每3年開一期班,每半個月上一次課,包括中藥制劑的理論課以及生產(chǎn)線上的實操課。

“藥是給病患吃的,一定要做良心藥、放心藥。”帶徒弟時,張冬梅更是全程“跟蹤”,進制藥車間時,要兩次更衣、換鞋,要洗手消毒,生產(chǎn)的過程中,每2個小時要出來一次用酒精擦拭手。這些細節(jié)她都不放過,“帶他們都跟帶自己孩子一樣,從洗手就開始盯著。”

有時候,徒弟怕麻煩,抱怨:“師傅您不嫌煩啊?”張冬梅就耐心地指導(dǎo):“你們什么時候做到自覺,師傅才算做到位。”

在她看來,這些事兒看似小,但卻最重要,“質(zhì)量沒有管好,生產(chǎn)再多藥也沒用。”

 

編輯點評

 

有夢想不一定能使一個人到達遠方,但到達遠方的人一定有夢想。盡管張冬梅一直在強調(diào)自己“做的都是本職工作,平凡的人干著平凡的事兒……”作為全國勞動模范,又是同仁堂安宮牛黃丸“非遺”項目傳承人,她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病患都能吃到良心藥、放心藥。”

從接母親的班進入同仁堂,一直工作到退休。30年,對于一個人來說很長也很短。30年,張冬梅秉承“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醫(yī)藥古訓(xùn),干著同一件事,制藥丸——研配、合坨、制丸、內(nèi)包、蘸蠟、打戳、外包……看似簡單,但手藝的習(xí)得,遠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其中的艱辛,更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對于辛苦和成績,張冬梅總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在她看來,這些都是自己該做的。同仁堂內(nèi)部每年推選“先進個人”、“勞動模范”時,張冬梅從來都是把機會讓給組員。而這也是她從沒拿過先進,卻在2010年直接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范”, 201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的原因。

人生彈指一瞬間。古往今來,每一個人,面對越來越復(fù)雜的環(huán)境,詢問最多的問題是,做什么樣的人,走什么樣的路,什么樣的日子才值得去過。或許,每個人的生命就是在這些追問中慢慢成熟的。從這一點發(fā)散開來,透過張冬梅的人生軌跡,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生活在內(nèi)心,只有內(nèi)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張冬梅:三十年練就“非遺”傳承人

圖文簡介

采訪伊始,剛進制藥車間的門,就自顧一路小跑兒到更衣柜前,麻利兒換好衣服和鞋。看到記者似乎有些跟不上,她不好意思地說:“我進車間小跑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