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是20世紀人類在電子工程領域的一項重大發明。它可以通過發射電磁波并接收目標反射的電磁波,由此探測出目標的空間位置和時間位置,它像一只“千里眼”守護著藍天。王越作為雷達與通訊系統專家,在我國雷達技術研究與應用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

 

 

1932年,王越出生于江蘇丹陽。讀初中時,王越迷上了短波,他深切地感受到無線電的偉大用處。于是便開始利用課余時間學習無線電知識。到上海讀高中時,王越依然保持著對無線電的興趣。1950年,當他得知大連工學院是開設電訊系專業的學校,毫不猶豫地選擇報考大連工學院。

大學期間,王越遇到了王大珩、畢顯德等一批優秀的教師,他們在艱苦的教學環境下言傳身教,令王越受益匪淺。當然,獲得巨大成就也離不開自身的努力。王越自從入學就一直是全班的佼佼者。盡管學校有嚴格的淘汰制度,但他通過努力一次次順利地通過,并每每以思維快捷而受到老師們的關注。畢業后,王越成為解放軍的一名中尉,被分配到軍工廠工作,由此開始了他獻身國防科技事業的一生。

王越先后擔任301系統總體設計師、201系統主管設計師、306系統總設計師和行政指揮等職。我國國產第一代岸炮雷達、第一部全晶體管化炮瞄雷達,都是以他為主設計的。長期從事火控雷達系統、信息對抗技術研究等工作令王越成果豐碩。然而面對我國在雷達方面的現狀,王越卻很理性:“我國這方面的研制已經幾十年了?;旧峡梢詽M足國家的需要。當然還有一些若項,這些方面與國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大家已經認識到這方面的問題。正在努力消除差距。”

對待工作,王越有一句口頭禪:“越想得到的越得不到,越不想得到的卻悄悄地來?!彼麆倕⒓庸ぷ鞑痪?,廠里有一項產品設計改進任務沒有一個人愿意接,這是塊硬骨頭,王越卻迎艱難而上。他穿著皮衣多次到大冰箱里觀察實驗情況,實驗室整夜燈火通明,廠長怕累壞了大家,每天專門送來一桶紅燒肉。任務最終提前完成,接著他又帶著一支隊伍到東北的基地進行實驗,一干就是4個月。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蓖踉皆谘兄崎_發產品上不畏艱苦,經歷了各種各樣的磨難,卻始終堅持如一,就是這種精神極大地縮短了我國的雷達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值得年輕一代去學習和發揚。

王越除了從事系統理論與復雜電子系統設計的研究外,對教書育人也非常投入。他從1993年開始擔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當時提出通過20年到30年的努力,把北京理工大學基本建成具有軍民結合特色的院校,以工為主,工、理、管、文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新型大學,并要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和管理等方面達到世界同類學校的先進水平。同時,王越自己多年來仍堅持為本科生、研究生上專業基礎課。也許是大學時受到老師們的影響,王越特別重視身教言傳。他認為,如果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需要教師自身做一個參照系以身作則,才有說服力。要交給學生學習方法,需要教師自己對此有所體會、讓人信服。

敢為人先,言傳身教,使王越一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曾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部科技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何梁何利基金獎等。面對諸多桂冠,王越卻非常謙虛與從容,他說:“偉人和重要人物,僅僅是因為他從事的工作在歷史上留下些痕跡值得尊敬、值得紀念而已。面對浩瀚的宇宙,無窮的大自然,個人都是渺小的。比起整個社會的歷史過程都是微不足道的。人只有服務社會,才能找到自己短暫而有一定價值的生命的意義。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王越:言傳身教行為世范

圖文簡介

1932年,王越出生于江蘇丹陽。讀初中時,王越迷上了短波,他深切地感受到無線電的偉大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