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

 

新型發展的核心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這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正是中國積極而務實地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動力。

《巴黎協定》高級別簽署儀式將于4月22日舉行。195個國家一致通過的《巴黎協定》是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的里程碑和新起點。在各國的發展議程中,應對氣候變化開始由負擔向機遇轉型,爭取產生經濟、社會和環境新效益。

根據中國制定的目標,2020年的碳強度要比2005年下降40%~45%,可超額完成;2030年的碳強度要比2005年下降60%~65%;2030年前后使中國碳排放總量達到峰值,并爭取提前。

為降低碳強度,爭取盡早實現碳排放峰值所作的努力,與治理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有很強的協同性,事關人民的切身利益。應對氣候變化要減排的溫室氣體,與改善空氣質量要減排的污染氣體(如PM2.5)基本同根同源,多半來自煤炭和石油的燃燒。

新型發展的核心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這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正是中國積極而務實地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動力。

“十三五”是低碳、綠色轉型發展的關鍵期,須把握時機抓緊做好幾方面大事:

一是改革觀念,轉變發展方式。在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使經濟在環境容量下發展,扭轉粗放比拼GDP的沖動,使經濟回歸客觀的“潛在增長率”;做好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頂層設計;我國的現代化應該是在守護環境底線基礎上精心設計的發展過程。

二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傳統產業需要升級,由房地產拉動的高耗能產業已飽和,去產能的實質就是去粗放發展的后遺癥;創新驅動的新興產業(包括智能制造、環保產業、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等)、新型服務業要跟上。有下有上是進步,是供應側的改革,能使經濟有朝氣與活力。

三是推進能源革命。以質的進步,重塑能源。近期的標志點應該是:大力節能、提效;以更大的力度推動低碳能源發展;煤炭總消耗在2020年前見頂;較高比例地實現直燃散燒煤的替代;“車、油、路”轉方式見成效;空氣質量實現5年有明顯進步,10年有治本效果。

四是新型城鎮化將低碳作為考核指標。遵循“環境優先”原則;推動農村能源形態的進步;設計和推進分布式低碳能源網絡的發展;使城鄉固廢資源化利用形成產業。

五是進一步深化和推廣低碳試點。從基層夯實低碳發展的社會基礎,提倡和引導低碳的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與智慧城市相結合。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2017年形成全國的碳交易體系;逐步形成產品的低碳標準體系,以經濟、金融的手段推進制度化的低碳發展。

低碳、綠色轉型是促進創新驅動的新型發展,增強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客觀上,應對氣候變化的內在需求與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責任相吻合。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內外兩個大局是互相促進、互相支持的。(本報記者陸琦整理)

 

杜祥琬院士:開啟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新階段

圖文簡介

為降低碳強度,爭取盡早實現碳排放峰值所作的努力,與治理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有很強的協同性,事關人民的切身利益。低碳、綠色轉型是促進創新驅動的新型發展,增強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