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凌晨,伴隨著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酒泉圓滿發射成功,中國人的“飛天”夢想再一次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綻放,從此,頭頂的浩瀚的星空里也多了一份屬于中國和世界的“量子”牽掛。
從最初的研制到發射,量子衛星承載了太多關注的目光與期許,那么,這顆舉世矚目的“新星”到底有多牛氣?其技術實現難度又有多高?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兼衛星總指揮王建宇,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講解了量子衛星技術的諸多“極限挑戰”。
天地一體化連通:從太空向地面存錢罐扔硬幣
在量子通信中,最大的難點在于如何實現天地一體化的量子聯通。這就好比在萬米高空,往地面的一個存錢罐里扔硬幣,需要準確地將硬幣投擲于儲蓄罐的狹小入口。如果出現一點點偏差,信息的傳遞便會功虧一簣。
“量子的編碼,就像計算機編碼0101一樣,有正負、垂直、水平等不同狀態,要把量子的偏振方向檢測出來,才能變成密碼。”王建宇介紹說,量子里面有兩組狀態,一組是正交的,一組是傾斜45度的,所以,一共有四個不同的偏正狀態。
不僅如此,地面上的存錢罐(接收裝置)和天空中的投擲者(量子衛星)也不安生,它們都在不停地旋轉運動。
“這就是瞄準和檢測偏正的最大難度所在,我們要在雙方都處于運動狀態的情況下完成信息傳遞。”王建宇強調,稍微對不上一點點都不行,如果這樣,地面上收到的就是誤碼了。
據王建宇介紹,一旦誤碼率高于3.5%,信息傳輸就沒有意義了。“3.5%是個底線,通常我們會把誤碼率控制在1%~2%之間。”
探測器靈敏度:在地球上看到月球的火柴光
如果說從太空向地面存錢罐扔硬幣已經讓人感到咋舌,那接下來的技術則更加讓人目眩。
量子衛星采用的是單光子探測器,其目的是實現對每一個光子的捕捉。那么,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
“一個60瓦的燈泡,每秒鐘發射的光子數大約是10×10的二十次方個,而一根火柴的最大光亮大約是3~5瓦。”王建宇說,量子衛星探測器靈敏度相當于在月球上點根火柴,我們在地球上用望遠鏡可以看到它的亮光。
如果考慮到火柴點燃后,光向四面八方的擴散效應,其觀測難度可想而知。“探測器的靈敏度必須達到這種程度,才能捕獲來自太空中的一顆顆光子。否則的話,天上的量子衛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王建宇說。
時間同步設置:一秒鐘給一億個光子排排隊
在太空中,量子衛星每秒鐘大約向地面發射一億個光子,需要地面接收裝置對所有光子進行接收。然而,這個接收過程并非來者不拒,而是要講究個先來后到。
“我們必須知道每個光子是第幾個發出來,信息傳遞就是必須發送端和接收端是能夠對的上的,要有一個完整的序列。”王建宇說。
將光子們一一對接起來的辦法,就是時間同步。“我們現在的接收頻率能做到一個納秒,也就是在一秒鐘之內,把一億個光子全都排列好。”
心理難關:這是一項從未有過的探索
與此前眾多追趕、超越的老劇本不同,量子通信這條路,是中國科學家自己一步步趟過來、摸出來的。
“我們以前做各種各樣的衛星的時候,一般都有個參考。盡管人家不會把技術告訴你,但是至少心理上是有個預期的,因為別人已經做成了。我們相信通過自己研究總能成功,心里有這個底。此外,中國已經有很多例證,盡管起步晚,但卻實現了趕超。”王建宇如是說。
然而,量子衛星不一樣。“這個東西到底行不行,剛開始做的時候,我們心里真的是沒底。”王建宇感概地說,盡管我們經手的大大小小的衛星研制工作已經無以計數,但量子衛星對于所有參與者都是一個從未有過的巨大挑戰。
談及量子衛星的發射成功,王建宇很是平淡。“對于人類探索量子物理世界和空間科學的腳步而言,這僅僅是個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