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里約奧運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本來被外界一致看低的巴西人卻用一場如夢似幻的奧運圣火點火儀式征服了大家。各家媒體紛紛稱其驚艷亮相,猶如科幻大片。其實,奧運與科幻之間還是挺有淵源的。在現實層面里,奧運冠軍、中國女排隊員趙蕊蕊搖身一變,從科幻愛好者成為科幻作家便是一例,而在虛構層面里,描寫奧運會的科幻小說更是不少。
中國科幻作家韓松與同事張丹合作,在1999年出版過一本科幻小說《在未來世界的日子里》,書中描寫了一場21世紀里在里約熱內盧舉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韓松自稱,“這可能是中國人筆下唯一的一部關于巴西奧運會的科幻小說”。在小說里,當時炙手可熱的健力寶公司是奧運會的最大贊助商,而中國男隊奪得了奧運會的足球冠軍,一圓中國人的足球夢。兩位作者描寫了他們想象中的巴西風光,包括美麗的亞馬遜河,以及世界級大都市里約熱內盧的未來面貌——未來的里約熱內盧是用一根根粗大鋼鐵管子連接成的“蛛網”,網上結著一個個金屬圓球,眾多飛行器在圓球周圍盤旋。
另一位中國科幻大家劉慈欣創作過一篇科幻中篇小說《光榮與夢想》,在作家的構想中,國際社會為了在全球消除戰爭,期望戰爭能以另一種較為無害、尊重生命的方式進行,從而推出“和平視窗”計劃,將奧運會選擇為戰爭的替代物。因為戰爭而受到長期封鎖和制裁的西亞共和國成了第一個實驗品。西亞共和國的運動員們克服種種困難,奮勇拼搏,女主人公辛妮為了實現光榮和夢想累死在馬拉松賽場上。而在故事的最末尾,西亞共和國仍然陷入了戰火之中,生靈涂炭。
其實,歐美的科幻小說家們早已寫過類似的作品。1984年,艾薩克·阿西莫夫與馬丁·H·格林博格等人合作,編輯出版了《科幻奧林匹克》(The Science Fictional Olympics)一書,收入不同科幻作者創作的16篇小說。當時的一些科幻作品中也被打上了“美蘇爭霸”的時代烙印,譬如描寫美國和蘇聯為了在奧運會賽場上一較高下,對運動員動用基因改造技術。另一篇作品中則將美蘇間的奧運會爭霸直接變成了一場迷你戰爭,雙方各出100人,直到一方全被殲滅光才能結束——這一幕不禁會讓人聯想起《饑餓游戲》。這本書中還收錄了阿瑟·C·克拉克的名作《太陽帆船》,描寫了一場太空中的太陽帆船競賽,假如未來的奧運會真的變成那樣,倒也不錯。
那么,未來的奧運會到底會是什么樣呢?美國《赫芬頓郵報》網站最近刊出的一篇文章里,就邀請了幾位當今的科幻作家對未來奧運會進行預測。生于1983年的女作家瑪德琳比較悲觀,她預測未來的冬季奧運會將由于氣候劇變而變成室內舉行的賽事,因為在未來,冬季或許會變成記憶。剛剛在2016年出版了處女作《運行時間》(Runtime)的女作家S·B·季維亞則認為奧運會的前景不會燦爛,除非VR等新技術能讓觀眾真真切切地投入賽事之中。
女作家斯泰茜·伯格則預測未來的奧運會將變成一場優異基因之間的較量:“運動員會利用每一項可用的技術來獲得優勢,譬如穿戴式的監測器、低壓艙、提升運動表現的藥物。而到2092年時,第50屆奧運會開幕,出場的運動員全都擁有完美的基因:人類基因重組技術使得人工制造出完美運動員成為可能,他們有著更強健的心臟和肺臟、更具爆發力的肌肉。擁有最優質基因序列的運動員將得到大公司贊助,有錢的粉絲們則爭相搶購這些基因序列,將其植入到自己后代的胚胎中。再也沒有先天缺陷和疾病,所有與之相關的基因在胚胎中就被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