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4月8日,超導現象被發現。這種在一些材料中會產生的零電阻、完全抗磁性的奇特且吸睛的物理現象,吸引著眾多世界各國的物理學家們不斷研究和探尋。在眾多探索者中,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帶領團隊孜孜不倦地探索著超導世界,他,就是著名物理學家——周興江。
周興江,1966年生于江蘇淮陰,清華大學學士、碩士,他從小在農村長大,還沒有完全理解科學的涵義時,就在心底埋下了一顆科學的種子。每當有人問他:“你長大了想要干什么呢?”他都會不假思索地說:“科學家。”
周興江說:“我進大學的時候,一開始學的是化學與化工,碩士階段開始學習超導材料,到博士階段以后才開始轉成物理,后來發現物理非常深厚、非常有趣,而且越研究的話,實際上越有趣。很小的時候別人問我將來的理想是什么,我當時就想當科學家。但是我當時沒想到,我會當物理學家。”
超導是吸引周興江轉到物理學科的主要原因。1986年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在全世界掀起了超導熱潮,周興江也被深深地吸引著。
周興江說:“1986年,高溫超導體發現之后,在全世界掀起了超導熱潮,我當時正在清華念大學。中國科學家,以趙忠賢院士為代表的科學家,做出非常好的成就,我當時非常熱衷,就買《人民日報》看這些進展,所以我1986年、1987年的時候,在大學里面也參與了這方面的研究。后來我在考研究生的時候,因為我非常敬佩趙忠賢院士他們當初做的工作,非常幸運地考入趙忠賢門下,成為他的弟子,從此開始高溫超導研究。”
成為趙忠賢院士的學生后,周興江一心向學,虛心求教,憑借著不懈努力和過人天賦,很快就在這個領域里嶄露頭角。在從事科研工作的過程中,天賦、靈感與堅持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幸運的是,周興江不僅擁有靈感,更心甘情愿地付出百分之百的汗水。超導機理問題被2005年國際著名的《科學》雜志評為人類面臨的125個難題之一,很多科學家都無法攻克這一難題,但他一直在堅持。
獲得博士學位以后,周興江赴歐美留學。留學期間,他參與了國際上著名的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實驗,并在這個組里工作了10年,系統學習了角分辨光電子能譜技術。該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測量技術,是研究材料電子結構的最直接和最有力的手段,在高溫超導體研究和其它先進材料的電子結構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提供了許多關鍵的信息。2004年,周興江決定回國,全身心投入到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儀的研制中。
周興江說:“我2004年回來,當時在國內自主研制設備,還不是一個普遍的事情。大家覺得研制設備耗的時間比較長,在研制設備這中間可能沒有成果,但是當時物理所對我非常支持,就是這樣的情況下,從2004年我們開始研制設備,到2006年底研制成功。后來又做一段時間的實驗再寫成文章,到2008年第一篇文章出來,盡管周圍人沒有給我壓力,但是我自己還是能夠感受到壓力。但是我覺得,當初我做的是對的,這些實際上是完全值得的,應該做這些事情。”
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不但要有過人的耐力,不懈的堅持,也要有團結協作的精神。
周興江說:“科學研究合作非常重要。我們獲得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是用我們的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電子能譜來研究高溫超導體做物理方面的研究。那么這里面要求的很多樣品,是我們同事我們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來提供的,而且我們很多的想法都是跟他們進行討論,趙忠賢院士獲得的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主要反映的是材料方面探索的工作。實際上兩邊來講都是互相有促進的。”
周興江不僅是一位優秀的物理學家,還是一位優秀的老師。他學富五車從不自傲,才高八斗教學有道,為物理學界培養了許多頂尖的人才。
周興江說:“我們組里面有個組訓,叫獨立、協作、創新、求精,我對學生的要求。獨立就是你要工作必須獨立。如果交代一個任務,自己可以獨立完成。協作的話是講團隊精神,很多科研工作,大家應該一起合作。創新就是你在科研的過程中,必須有創新精神。求精就是不管在做事情上面,還是做科研上面,要好上加好。我回來以后,十二年時間里面,實際上我沒有公開批評過任何一個學生,我想尊重他們,這樣即使我不在身邊或者我在身邊,他們一樣做的非常好。”
除了教學和科研,他也一直倡導呼吁著更多讓年輕人投入到科學的懷抱中。
周興江說:“一個國家如果有更多的人能夠加入到科學界,那么是這個國家繁榮昌盛,打下非常好的基礎。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尤其高中生,或者大學生到我的組里面實習。我希望能夠通過我們的科普,我們的教育,以及讓他們進到實驗室里邊來,讓他們對科學感興趣,而且將來能夠加入科學這個行列。”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