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4日,中國土木工程專家丁大鈞逝世

丁大鈞:國務院首批博士生導師

丁大鈞畢業于安徽大學,東南大學教授,曾是紐約科學院會員。1981年被國務院首批批準為博士生導師,培養博士31名,碩士70多名。曾被江蘇省政府聘為1992-1997年省政府參事,1993年退休。9高校名譽教授,江蘇省土建學會顧問,美國國際高層建筑與都市小區理事會原極限狀態設計委員會主席、剛度裂縫控制委員會編輯,印度國際高層結構聯合會名譽理事,世界教科文衛組織專家組成員等。

他提出的受彎構件剛度裂縫計算被1974年國家設計規范(TJ10-74)采納;合作研究用鋼筋砼井管代替鑄鐵井管,打井深度達830m,建廠生產幾遍全國,節約特多;改進砌體局部受壓圍箍理論,提出與擴散相結合理論,批判國外橫配筋砌體三向受壓理論,創橫筋拉結為豎向裂縫分開的小磚柱免過早失穩而提高強度新理論并提出新盤旋鋼筋,節約鋼材一半以上;研究結構機理創“有限基本構件法”(FFMM)計算板殼等結構;提出多種簡化計算和近似統一地基模式;1967年在國內首次提出考慮壓拉和預應力影響受剪新計算;1967年和1983年在國際上分別首次提出偏心受壓構件側移連續公式和沿保護層裂縫寬度計算。

曾代表江蘇省3人小組參加過毛主席紀念堂方案設計,設計組由8個省市參加的代表約40人組成(只4人從事結構工作);討論樁基方案時,施工單位要求采用他們熟悉的鉆孔灌注樁,丁認為這是千秋大業,而北京在震區,當時灌注樁質量難于檢測,建議用預制樁,爭論數次,獲得領導支持,預制樁方案終獲通過。

他發表中文論文310篇,外文210多篇,含14語種近151篇刊在22國48種國際學報上,其中28種為國際核心刊物(共刊入83篇),約30篇摘要刊入美國SCI和EI。丁教授的英文能四會,俄文能順利閱讀有關書籍和文章(90年訪問前蘇聯時,對方所贈俄文資料,擬為英譯,告以能自譯,試譯2篇題目成英語,乃罷),德、法、日(1947年日文字改革前日文書很易閱讀,之后片假名增多,則較難)則借助字典勉強閱讀。對其它外文論文,艇提供英文,由中外同行為翻譯。文學上善詩書畫,為同暉學社理事,有《耕馀詩詞》《耕馀書畫》等。

獲國家級(含2002年中國工程院第4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和省部級2-3等科技獎10多次。主持4次國際會議,被邀擔任在英、德、波蘭等16國召開的國際會議顧問和學委會委員30次以上。在國內40多個大中城市40所大學(含港、澳、臺12所)、多個學會、設計研究院等講課100多次,累計2000小時(往往上下午連續1~4天)。訪問29國,在33所大學、4所國家研究院、8學會和2大建設公司講課45次。著有《現代混凝土結構學》;《土木工程概論》;《鋼筋混凝土結構》等。

丁大鈞教授于2010年3月24日因患癌癥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8歲。

人物百科

丁大鈞(1923~2010),1923年4月出生,安徽無為人。我國著名的土木工程專家,國際著名的混凝土和砌體結構專家、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國務院首批博士生導師。曾獲全國科學大會個人獎(1978年),剛度裂縫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1982年)和省部級1-3等科技獎共10次,含2002年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

丁大鈞:國務院首批博士生導師

圖文簡介

丁大鈞畢業于安徽大學,東南大學教授,曾是紐約科學院會員。1981年被國務院首批批準為博士生導師,培養博士31名,碩士7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