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距離高考只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三百多位考生家長走進北京化工大學,接待他們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一如既往的,他要告訴大家化工是多么讓人著迷的行業。

這是譚天偉進入這個行業的第35年,從1981年進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開始,他便選定生物技術作為研究方向,遠赴德國和瑞典求學,選擇回國做一個能當“主人翁”的科學家,來到科研條件艱苦的北化……在關鍵節點上,譚天偉始終都遵循著一套自己的標準,“我希望在一個適合我的環境,做我擅長的事,并堅持下去”。

做科研,要“頂天立地”

在生物化工領域譚天偉是響當當的人物,他2011年當選工程院院士,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這些閃亮的光環背后是日復一日的耕耘。譚天偉的學生、北化教授陳必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老師最常提醒他的便是做科研一定要頂天也能立地,即一方面要緊跟前沿,站在戰略高度推動整個行業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慮科研成果在產業中的應用。

譚天偉做的研究:生物增塑劑、生物柴油和生物制PX等都處在行業前沿,是能影響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研究領域。另一方面,他帶領的課題在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上成績突出,同一項技術有時被幾家企業爭相應用。這緣于他們在立項時“既要前瞻性、又要產業化可行”,不僅注重技術指標,同時看重經濟成本。

譚天偉說,這樣的科研風格主要得益于他的三位導師:清華大學的導師沈忠耀教授鼓勵學生做自己想做的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德國的導師極其注重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可能性;瑞典導師特別注重創新,跟學生交流,第一句總是問:“你做了什么創新?別人做過沒有”,如果答案是有人做過,那么“再想想”。

當校長,要“能文能武”

給本科生上課的高校校長并不多,譚天偉是其中之一。他的《生物工藝學》課程被認定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及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教育部將課程放到網絡上讓更多人共享,受到校內外學生的廣泛歡迎。

蘇海佳是北化侯德榜工程師學院院長兼教務處常務副處長,她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些年因為外界對化工研究多有誤傳,導致一些學生入校以后就想轉專業。“還好我們有譚校長,同學們入學時,譚校長會承擔第一堂課,這堂課講完了同學們便不想轉系了。”蘇海佳笑著說。

在譚天偉看來,校園里的科研與創新必須是以學生為核心的,所以創新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師生間的互動。他倡導教育教學的“三個轉變”:第一就是轉變學習方式,由“教為主”向“學為主”轉變;他號召科研人員都克服時間困難和科研壓力走上講臺,走到學生中間,著力推動“課堂為主”向“課內外結合”轉變;鼓勵教師探索學生成績的多種評價機制,“結果評價為主”向“結果和過程評價結合”轉變。

校長的行政事務、走上講臺前的認真備課要占去譚天偉的大部分時間。“基本上周一到周五是滿的,有時為了節省時間,中午在食堂買個‘煎餅’一邊吃、一邊備課。但周末是我的科研時間,我的學生們有點辛苦,為了配合我的時間,他們周末是要工作的”。譚天偉說。

“摳門”院士不摳門

譚天偉有個外號叫“摳門”院士,緣起于他早年到北化工作時條件困頓,坐著公交車去采購實驗耗材,有時買的是危險化學品,不能乘坐公共交通,他便蹬著三輪來回跑,最長的一次,蹬了三小時三輪才到學校。

他的學生以此為榮,對他的“摳門”事跡津津樂道,比如他的辦公室總是有點寒酸,比如他最常出現在哪個食堂吃飯……但是,譚天偉在有些方面卻是大方的,讓學校師生參加國際會議開闊視野,他愿意“下血本”。

譚天偉早年被公派留學的經歷讓他受益良多。成為校長后,譚天偉引進許多海外人才,也把學校的師生以各種形式送到海外進行訪學或是聯合培養。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學校在北京的高校里資金不算多,但在這件事情上是“花了大錢”的。(原標題:譚天偉:“頂天立地”做化工)

(科技日報北京5月21日電)

 

譚天偉院士:“頂天立地”做化工

圖文簡介

5月15日,距離高考只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三百多位考生家長走進北京化工大學,接待他們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一如既往的,他要告訴大家化工是多么讓人著迷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