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頭名叫“多利”的綿羊在英國出世,它是第一例體細胞克隆成功的哺乳動物,在世界上引起巨大震動,克隆技術也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詞。然而殊不知此項技術早在40多年前,就已經被一位中國科學家應用于魚類生產,這位科學家就是童第周。

《睡蓮金魚圖》 資料圖

這幅由著名畫家吳作人創作的《睡蓮金魚圖》即生動地記錄了童第周所創造的生命科學奇跡。幾尾小金魚嬉戲著,穿梭在蓮葉中,打頭一尾卻與眾不同,金魚的身子卻長著鯽魚的尾巴,這條魚的誕生是生物遺傳學說一次偉大的實證。后來國際生物學界用培育者的名字命名了這條魚:童魚。

童第周從1958年就開始了克隆工作,當時他們稱之為“細胞核移植”,也就是今天婦孺皆知的克隆技術。40多年前,童第周在簡陋的條件下以一己之力,窮畢生心血,創立了中國的克隆事業,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我是中國人,我的知識應該為中國效力!”

童第周曾說:“科學家一要有很廣博的知識,二要有很奇特的想象力,沒有創新不行。”小時候的童第周就是這樣,喜歡想象,很多普通人看來天經地義的事情,在他腦中卻是無數個為什么。“神經、眼睛和大腦究竟有什么樣的聯系?眼睛為什么長在頭上?手臂為什么長在兩邊?” 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童第周的心中,他對生命奧秘的好奇,或許也成為他考上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卻最終選擇生物系的重要原因。

1923年,童第周考入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他希望通過哲學來解答生命起源之謎,但是后來他發現哲學不能滿足他對生命奧秘的好奇。而此時,時任復旦大學校長的郭任遠一次有關“貓鼠實驗”的演講使他對科學研究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并懂得了實驗的重要性,“一切都要通過實驗,通過實驗打破前人的學說”,這個觀點也貫穿了童第周一生的科學活動。后來童第周又結識了生物學導師蔡堡教授,從此開始了胚胎學研究。

1930年,比利時的比京大學著名生物學家布拉舍和達克的實驗室來了一個30歲上下的中國留學生,或許是法語不好,或許是身材瘦小,總之,他不被人注意,他總是一個人在角落里,專心致志于每項細碎的工作。當時有一個青蛙卵的卵膜剝除手術,多年來沒人能完成。蛙卵又滑又圓,捉都捉不住,一用力又破了。童第周的導師達克也沒有做成功,很多研究工作因此無法展開,導師想到了平時一言不發的童第周,請他來試一試,沒想到童第周一下子就剝掉了青蛙卵的卵膜。方法巧妙,動作精確,這一舉動轟動了歐洲生物學界。1931年夏天,教授帶著這位心愛的學生來到著名的科研中心法國海濱實驗室,這次,要為直徑不到十分之一毫米的海鞘卵子做外膜剝離,童第周再次順利完成,童第周精湛的實驗技術讓云集此地的國際同行十分欽佩,也給當時在國際生物學界聲譽極高的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李約瑟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國人,有志氣!”

1942年的一天,偏僻破敗的李莊突然熱鬧起來。原來,來了一個金發碧眼的外國人,這個人就是李約瑟。他作為英國的文化參贊到中國來考察,而他來到中國,最想見到的就是當年那個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小個子中國人——童第周。

李約瑟終于見到了童第周和他的實驗室,但是眼前的一切讓他驚呆了:實驗室破破爛爛,沒有電,不到二十平米,五六個人辦公、做實驗都在里面。破舊的桌子上只有一些簡單、粗陋的設備,唯一稱得上現代實驗器材的只有那臺雙筒顯微鏡。李約瑟驚嘆地問“你們怎么采光?”童第周笑笑說:“我們可以把桌子搬在外面,利用太陽采光。”李約瑟不能相信,自己近些年來在英國權威雜志上所看到的童第周關于胚胎發育的科研成果就是在這樣艱苦、簡陋的條件下取得的。李約瑟驚愕了:“布魯塞爾有那樣好的實驗室,你為什么一定要到這樣的荒地來呢?”童第周的回答非常簡潔“我是中國人”。李約瑟感慨萬分:“對,對,中國人,有志氣!”后來,李約瑟在回國途中,買了一臺更好的顯微鏡送給了這位他所尊敬的中國科學家,也因此建立了他們保持一生的友誼。

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就是這樣,即便是烽火連天,即便再艱難,他們也要和自己的國家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中國科學家的研究并沒有因為戰爭而停頓。童第周就在是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把世界胚胎學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

“科學家不自己動手做實驗就變成科學政客了”

中國科學院在青島的海洋生物研究室位于青島市萊陽路28號,大樓里那間十平方米的辦公室兼實驗室是童第周最喜歡待的地方。即使他后來調任山東大學副校長兼動物系主任,每星期他也必定抽出兩天時間回到這里,甚至1960年他到北京中國科學院擔任生物學部主任,每年春末夏初,他還是要回到這里。這種執著不僅僅是因為中科院青島海洋生物研究所由他一手創辦,更重要的是他要在這里做實驗,在實驗中探尋生命的奧秘,追逐科學的真理。

當時童第周的主要研究課題是關于脊髓動物文昌魚的胚胎發育。美國著名胚胎學家康克林經過數十年的研究,才有了比較系統的認識,但是由于文昌魚的卵子難以獲得,并且體積很小,國際上利用實驗方法對此進行研究者寥寥無幾。

童第周便和他的同事們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向這個課題發出挑戰。文昌魚每天傍晚產卵,從晚上六七點鐘開始,童第周就和妻子葉毓芬帶著一批學生,開始試驗直到第二天凌晨兩三點鐘。每天,學生們趕到實驗室看到的第一個人永遠是童第周,他端坐在顯微鏡前,似乎和這些儀器一樣成為實驗室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夜色深沉、一連坐了幾個小時的學生們感到疲累、困頓時,他們抬頭依稀可見童第周端然凝坐的瘦小身影,頓時精神振作,困意全無。

顯微鏡下,一雙靈巧的手,一根比頭發絲還細的玻璃絲,在一個比小米還要小的魚卵上,準確、敏捷并且嫻熟地操作著。童先生那專注的身影深深地定格在了人們的腦海中,也成為人們對童先生最深刻的記憶。

從1958年開始,童第周陸續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文昌魚的研究成果,成為國際最權威的文昌魚研究專家。他繪制的文昌魚胚胎發育預定器官圖譜,多年來被世界各國的胚胎學著作廣泛引用。對這些獨創性的成果,很多人建議他寫本書,但是他拒絕了。他說:“寫書牽扯到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觀點,要看很多資料,太浪費時間了,不如多做試驗。”童第周不愿意在文獻堆里打轉,60多歲了,他還計劃著抓緊時間開拓更多的、更新的領域。他說:“科學家不自己動手做實驗就變成科學政客了。”

當今天學術腐敗已不再是新鮮事的時候,童第周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科學家本色愈加顯得珍貴。

壯志未酬身先死 為國效力終有期

童第周不僅專注于理論研究,同時積極把理論研究應用于生產實踐,用生物技術為他深愛的人民造福。在他的理論技術指導下,南方水產研究所開始用鯽魚和鯉魚移核,培養雜交魚;云南種下了植入大豆蛋白的大米。

1979年3月6日,來參加浙江科學大會的人們都不會忘記這個日子。這天,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上臺發表演講,他說要用生物技術改善人類生活,他描繪的燦爛前景讓每一個人心馳神往。突然,興致勃勃的童第周一下暈倒在座位上。

他的心臟病發作了,人們慌忙把他扶下去。10分鐘后,童第周堅持著走上講臺,做完報告,這也成為他人生中最后一場報告。緩緩走下講臺的童第周疲憊不堪,最終他還是拒絕了人們讓他住院治療的挽留,迅速趕回北京。他說:“已經到了春暖花開、魚產卵的季節,我要回去安排工作。”

誰也沒有想到,回到北京的童第周病情迅速惡化,被緊急送往醫院,20多天后去世。

童第周為祖國科學事業的振興,實踐了自己的誓言:“愿效老牛,為國捐軀!” 童第周走了,他的離去是中國科學界尤其是中國克隆界的一大損失,但是他的科學精神依然激勵著中國科學家在科研的道路上繼續前行。今天中國科學家繼克隆魚之后成功培育了克隆羊、克隆兔,克隆豬……這些科學家中有很多都是童第周的學生,這也許是對這位中國克隆第一人最好的紀念和精神傳承。(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敏慧編寫)

 

 

童第周:引領中國克隆走向世界的先驅

圖文簡介

1997年,一頭名叫“多利”的綿羊在英國出世,它是第一例體細胞克隆成功的哺乳動物,在世界上引起巨大震動,克隆技術也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詞。然而殊不知此項技術早在40多年前,就已經被一位中國科學家應用于魚類生產,這位科學家就是童第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