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一屆全國十大女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立并發展了中國的綜合世界時系統。70年代早期,推進有關新技術在中國的建立,負責中國甚長基線射電干涉網的建設。90年代開拓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負責“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研究”攀登項目并取得了重要成就,發起和創建“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國際合作項目,擔任首屆主席。1985年當選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外籍會員。1988~1994年當選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副主席。葉叔華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臺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等職。1994年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有關委員會批準,紫金山天文臺把該臺發現的小行星3241號命名為“葉叔華星”。
葉叔華是大力提倡國際合作的科學家,在她的努力下,中國天文界與國際天文界建立了廣泛的聯系與交流。
作為女性杰出人物,葉叔華對女性問題,其中包括女性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女性成才等方面的問題,自然格外關注。
女人當自強
葉叔華1927年6月出生于廣東省廣州市,由于受生計和戰亂所迫,葉叔華從小隨家人輾轉于廣州、香港、韶關、連縣等多地才念完了小學和初中。回憶起顛沛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葉叔華平靜而又和緩地說:“只有體會過什么是亡國奴滋味的人,才知道什么是青年科學工作者的愛國熱忱,才會理解我們為什么在國內嚴酷的政治斗爭中棒打不走、棒打不散,才會明白科學沒有祖國,但科學家有祖國。”
從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畢業后,葉叔華與其在大學求學期間相識相知的丈夫程極泰一同回到香港,并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新中國成立之后,葉叔華夫婦對祖國的前途和未來充滿了憧憬,報效祖國的渴望之情油然而生。1951年8月,他們毅然離開香港,來到上海。程極泰經人介紹前往復旦大學數學系任教。而當葉叔華滿懷信心敲響徐家匯觀象臺的大門找工作時,卻遭到了婉拒。這對初入社會的葉叔華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但富有倔強個性的葉叔華沒有氣餒,她毅然向當時的老臺長毛遂自薦,直言上書,寫了一封很不尋常的信推薦自己。最終,她的誠意和堅持換來了成功。
初入徐家匯觀象臺,葉叔華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觀測恒星,然而這份工作卻未如葉叔華想象中一樣浪漫,每日重復性的觀測讓人感到異常地乏味。但是,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工作的不斷深入,葉叔華在枯燥的數字記錄中逐漸理解了天文工作的意義。
1958年起,徐家匯觀象臺著手籌建我國自己的世界時綜合系統。深感精確的時間對人們日常生活和國家發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葉叔華勇挑重擔,帶領課題組利用當時紫金山天文臺和徐家匯觀象臺僅有的少數幾架儀器進行觀測試驗。落后的技術和陳舊的設備給科研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最后,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反復測算和分析研究,葉叔華和同事們終于找到了適用的數學模型。
“你只要有一點點疏忽,數據上就會產生很大的差異。”對著這樣一份近乎呆板的工作,葉叔華和同事們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觀測臺站的不斷加入、觀測儀器的不斷增多,我國世界時綜合系統也越來越完善,從事世界時工作的人員也越來越多。自1964年起,我國世界時測量精度便躍居到世界第二位,并在此后一直保持國際先進水平。1965年,我國的綜合世界時系統通過國家鑒定,正式作為我國的時間基準向全國發布,并正式提供大地測量、國防軍工和科學實踐等應用部門使用,滿足了全國多方面的需求,為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戰略眼光推進新技術發展
上世紀70年代初,剛走出牛棚的葉叔華,就跑去了圖書館。在積滿灰塵的書堆里翻閱國外天文學雜志,急于知道外國同行這幾年到底在做什么。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技術和激光測距等空間技術就此進入了她的視野。這些空間新技術將測量精度一下子提升了一個數量級以上。葉叔華真切地感受到:隨著這些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出現,再墨守成規,遲早要被世界所淘汰。
1973年,葉叔華大膽地提出要在我國發展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技術,該建議得到上海天文臺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并成立了一室射電組。但當時要建立我國的VLBI系統,面臨著諸多困難,例如:對于新技術沒有經驗、高檔的電子元器件和測量儀器歐美國家對我國禁運、天文界同行對于在我國是否發展VLBI有不同看法以及科研經費不足等等,葉叔華必須全力以赴去解決這些問題。她想到了“請進來、派出去”的策略,即走國際合作路線,不僅親自前往國外向同行學習先進經驗,同時也邀請國際著名專家來華講學,從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VLBI課題研究工作的進展。
1975年12月,一室射電組于提出“關于在我國開展長基線干涉工作的論證和有關建議”。隨后不久,1979年,6米射電望遠鏡在上海建設完成。25米射電望遠鏡也于1987年建成,次年即開始參與美國NASA、歐洲網及中日VLBI合作項目等國際聯測,引起了國際上很大的關注度。
1986年1月,在葉叔華的帶領下,上海天文臺完成了“關于發展中國VLBI網的建議書”,規劃了中國VLBI網的概貌:新建烏魯木齊VLBI站、改建昆明10米天線為VLBI站、升級上海VLBI數據處理中心等。該建議經過天文委員會推薦,中國科學院同意立項,確定為天文口“七五”期間重大項目,項目命名為“VLBI網二期工程”,并確立了工程總負責人為葉叔華。正是她不懈的努力和戰略的眼光,讓上海天文臺和中國天文界,迅速趕上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際天文從經典觀測轉向空間觀測的潮流。
與葉叔華共事過的人都說她的眼光總是看得很遠,她自己卻說:“機會就在你的眼前,怎么可以不抓住它!”臺灣“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趙豐,曾在美國宇航局工作。他回憶起葉叔華赴美參觀正在建設中的世界最大望遠鏡,“100米的望遠鏡,可以想象它有多高大,要爬起來也是很可怕的。”趙豐說,“當我在底下準備開爬,并且考慮自己能爬多高時,已經看到葉先生爬了一半,她毫不遲疑地就上去了。最后她爬到最高的地方,我只爬到一半。”
亞洲第一的射電望遠鏡——天馬望遠鏡的建成,也是葉叔華抓住了機會。2008年1月,上海市領導接見本市參與嫦娥一號衛星任務的有關單位領導和代表時,葉叔華提出了建設更大口徑射電望遠鏡的建議并被采納,同年的11月正式成為一項“院市合作”的重大工程建設實施。這臺65米口徑的射電望遠鏡于2012年建成后,不僅圓滿完成了嫦娥三號的測軌任務,更在國際VLBI網中發揮著主將作用。
將“中華牌”拓展為“環球牌”
1991年葉叔華聯合中科院、國家測繪局和國家地震局等單位,主持了國家攀登項目《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研究》,把全國有關天文與地球科學的力量集中起來,開展我國在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方面的研究,大大推動了中國天文地球動力學學科的發展。此后,葉叔華就努力把該項目研究推廣到亞太地區。因為亞太人口密集,地質構造復雜,自然災害頻發,急需國際合力研究。而在亞太地區,中國所占的位置是非常重要和有利的,研究結果也必將對國家大有好處。懷著這樣的心,葉叔華開始籌劃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國際合作計劃。
終于在1995年第21屆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聯合會(IUGG/IAG)上,葉叔華舌戰群儒,正式在會上提出了“亞太地區空間地球動力學計劃(APSG)”,并通過據理力爭,正面回應了各方提出的質疑,得到該聯合會第四號決議支持。該決議確定由葉叔華領銜組織實施這項國際合作計劃。此后,她趁熱打鐵于1996年5月在上海召開了APSG計劃的成立大會,將APSG中央局總部設在上海天文臺。共有中國、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俄羅斯、德國、法國、印度尼西亞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與專家參加了該計劃,這是國內極少數幾個以我國為主的大型國際合作研究項目之一。葉叔華連任APSG執委會主席至2008年,如今雖早已年逾八旬,但仍然相當關心APSG的進展及各項任務和研究計劃的落實。
葉叔華是大力提倡國際合作的科學家,在她的努力下,中國天文界與國際天文界建立了廣泛的聯系與交流。上世紀80年代,她積極組織全國力量參與“國際地球自轉聯測”項目,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
為恢復中國天文學會在國際天文界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中的合法席位,1978年葉叔華作為中國天文學會代表的成員之一,參加了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的第17屆IAU大會。在她與代表團其他中國成員的堅持下,IAU通過了以中國(南京)天文學會和中國(臺北)天文學會共同參加IAU。1985年11月,中國天文學會組團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19屆IAU大會,根據大會決議,葉叔華被選為本屆IAU財務委員會主席,從此,在IAU的各種學術會議上有了來自中國的聲音。
此后,中國多次舉辦IAU各種學術會議,1988年至1994年間,葉叔華選任第20屆和第21屆IAU的副主席,這是中國天文學家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中擔任的最高職務,成為中國天文界進入國際天文組織高層領導的第一人。在此期間,她抓住時機,與各國開展了一系列國際合作觀測與研究項目,不斷提升我國天文事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積極參與科普和婦女事業
葉叔華潛心于天文事業研究的同時,也是一名熱心社會科普事業的“志愿者”。她經常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為青少年學生指導科學實驗活動、作科普報告、在廣播和影視媒體上講課,并參與編輯了新版《十萬個為什么》等科學普及著作。她常說,科學工作者自身就是科普的最大得益者。自己從一張白紙到成為天文學領域的專家,也是受到大量天文科普作品的啟發和影響。
她在中國科協工作期間,分管科普工作,曾主持大學生“挑戰杯“競賽。她作為領隊,參加中科院天文口組織的漠河日全食觀測。上海天文臺曾有一位年輕的天文工作者對她說,“葉先生,你知道嗎,就是因為當年我有機會作為一個業余天文愛好者和您一起去漠河,親眼見證了日全食的整個過程,被天文的魅力深深感染,才從此決定了自己未來要走的路”。
1996年至2001年,葉叔華兼任上海市第六屆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其間她已年逾七旬。但她仍然積極推動科協工作,在任職主席期間精心組織科技論壇,邀請政府領導人、國內外知名科學家以及諾貝爾獎獲得者等來作報告,傳播知識。當然她也曾多次親自上臺講解科學知識。葉叔華作的科普報告總是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曾為了說明沒有物質運動就沒有時間,舉例說:“記得孫悟空拜師學藝那天,師傅讓他半夜來訪嗎?那時悟空既沒有鐘,也沒有表,怎么計算時間?后來他就算呼吸、數脈搏,終于盼來了半夜。”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葉叔華以著名科學家的身份出任社會工作。在人大,或者在政協,葉叔華都以科學家的嚴謹深刻和女干部的通情達理、善解人意,成為公認的具有相當影響力與權威感的領導者。
作為女性杰出人物,葉叔華對女性問題,其中包括女性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女性成才等方面的問題,自然格外關注。1995年9月,她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非政府論壇會議,應邀為會議組織的“議員日”活動發表演講。她對世界婦女的現狀和發展,懷有真誠的關切與思慮。她認為,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社會文明的提高,女性沖破“玻璃天花板”的例子比比皆是,而能不能沖破“玻璃天花板”,關鍵還在于個人。
1998年,經原理事長、著名女科學家周光宇教授推薦,葉叔華擔任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女性人才研究會理事長。任職期間,她在研究會理事和秘書處的支持下,先后成功組織召開了第二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暨“面向21世紀女性人才發展高級研修班”、“中國西部女性人才開發研討會”,并代表女性人才開發研究會出席了在中國重慶舉行的“中國西部開發國際研討會”。在她的帶領下,女性人才研究會空前活躍、蓬勃發展,努力為女性人才開拓了發展空間。
“在科學領域,女性與男性的機會是均等的,且女性有著精細、敬業的先天優勢,只要你鍥而不舍地去做,總會有屬于你自己的成就。”
①1949年6月,國立中山大學理學院數學天文系頒給葉叔華的臨時畢業證書上的畢業照。
②1951年1月葉叔華在香港。
③2000年11月,時任上海市科協主席的葉叔華聯合廣大科學家精心組織了以“世紀之交的思考”為主題的上海市科技論壇。
④1994年11月,葉叔華參加烏魯木齊天文站25米射電望遠鏡揭幕儀式并講話。
⑤1964年,葉叔華在丹容等高儀上進行觀測記錄,地點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
⑥1990年,葉叔華在美國新墨西哥州考察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陣列——甚大陣射電望遠鏡(Very Large Array,VLA)。
做好本職工作就是一種奉獻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葉叔華,在深究深悟天文學的這條道路上走了大半輩子。在這位女性身上,可以同時發現凡人的偉大和大家的平凡。說她是平凡的科學家,是因為她是從普通的科研工作起步的。她剛到徐家匯觀象臺工作時,就是一位極其普通的天文觀測員。冬天觀測,天氣很冷,她手腳都凍得發麻,但不能戴手套,因為戴了手套,操作望遠鏡的手指就不那么靈活了。夏天觀測,蚊蟲又經常會來干擾。平時還要承擔大量煩瑣的計算工作,這對于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她來說,需要克服怎樣的困難是可以想象的,但她并沒有因為工作的困難而打退堂鼓。她曾經說過:“每個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一份很珍貴的貢獻。”真實反映了她從事科研工作幾十年以來始終堅持的信條。說她是偉大的科學家,是因為她的戰略眼光非常敏銳,總是能捕捉到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里,并適時與國際接軌,謀劃長遠發展。同時,她既懂用人,更懂領導,在擔任上海天文臺臺長期間,帶領大家踏踏實實作研究,為發展我國天文事業作出了很大的成績和貢獻。平時,大家都習慣稱她為“葉先生”,女性被稱為“先生”,是一種尊稱,我們從心里都是十分敬佩她的。
在做科研工作時她親力親為,從不畏懼艱難,總是迎刃而上。而在做人方面,她也有她獨特的個人魅力。現任上海天文臺臺長洪曉瑜回憶說:“她總是很真誠、很用心地對待他人。以前有比較好的朋友要送走的時候,我們還會送到機場。在對方辦理完登機手續后,一直要到對方入關看不見了,安全了,她才離開。”正是因為她的這種以誠待人,把外國合作者也當作朋友來看待,所以她在中國乃至世界天文界的威望也非常高。她的日常生活十分簡樸。家里的沙發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我們都說你應該換一個,她卻說,“很好啊,我們還能坐,能用就用”。
總的說來,她能夠事業有成絕不是偶然的。這是她幾十年兢兢業業、堅持不懈的結果。還記得我們在資料采集工作中,有一位被采訪者談到:“葉院士曾說,辦一件事,如果只有40%的把握,而你停止在這里不動,也就會慢慢變到20%,最后就是零。如果你是積極爭取,可以將其變成60%、70%,最后就搞成了。”或許這就是她能不斷取得成功所堅持的信念吧!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
《中國科學報》 (2016-05-30 第8版 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