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10日,中國核物理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專家組領導成員之一王淦昌逝世,享年91歲。王淦昌長期從事高能物理、宇宙線、等離子體物理、受控熱核反應的研究工作,為中國核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新華社發
作者:王遵明 王淦昌先生之女
我的父親王淦昌離開我們已經一年多了,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似乎仍不時出現在我們眼前,他的聲音還不時在我們耳邊縈繞,扶著他老人家在院中熟悉的小路上散步的情景也歷歷在目地浮現于腦海之中……
在事業上父親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著名科學家,但在生活上他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他生活樸素,待人平等,幫助別人是他最高興的事。對人真誠、胸無城府、直言不諱是他做人的準則。除偶而聽聽京戲外,父親在我的印象中就是工作,節假日也不例外,每次去家中探望,他都是在伏案工作。有時想到一個問題會馬上打電話請某某來討論,而且要刻不容緩地馬上來。他對我們講:"我只要想到一個問題就會冥思苦想,想想如何解決它,不這樣我是不甘心的,一直想到有滿意的結果才肯罷休。"他常說,我這個人并不聰明,但還比較勤奮。"業精于勤,勤能補拙"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常用來教育,激勵我們的話。父親在生活上沒有過高的要求。家里用的桌子、書柜的油漆大都已脫落。有次我開玩笑地對父親說:"咱家真是艱苦樸素,連小偷都不愿光顧,倒是挺安全的。"父親笑著說:"那不是很好嗎?"父親對書卻情有獨鐘,桌上、書架、床頭,到處都堆滿了書。而家中的伙食一向十分簡單。有一年國慶節,子女都回家看望父母,我們提議是否到外面飯館吃飯,省得在家做飯太麻煩。父親卻說外面吃飯很貴,還是在家吃。由于大家的堅持,父親才很不情愿的破例到附近餐館去吃了一頓飯。
父親就是這樣一個平凡樸實的人,物質享受對他來講是格格不入的。
記得在抗日戰爭年代,生活極端艱苦,我們全家七口人隨浙江大學輾轉遷到貴州省湄潭縣,全靠父親微薄工資維持生活。那時父親得了肺結核病,這種病若營養跟不上非常不容易痊愈。有的好心人勸父親做點生意好補貼家用,被父親斷然拒絕。就在國難當頭的情況下,為支援抗日戰爭,父親懷著一顆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赤子之心,將結婚時僅存的金銀首飾全部捐給了國家。后來家中養了一頭羊,以羊奶補充營養熬過了艱苦歲月。
父親提出關于探測中微子的建議,使此一科學領域得到重大發展。吳有訓教授十分贊賞父親在中微子方面的工作,1947年親自代為申請范旭東獎金,父親是獲得該獎金的第二人,也是最后一人。他將所得的1千美元分給經濟上更困難和幫助過他的老師、同事、學生,而對剛從貴州遷到杭州生活的還很拮據的家,卻沒有拿出一分錢來給予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