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航天員生命安全的“小門神”、“快遞小哥”天舟貨運飛船的“動態體檢表”、衛星最先進的“發動機”……24日,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掀開了神秘“面紗”,對外展示了眾多曾為中國航天事業保駕護航的航天“神器”。
在這些“神器”中,有一臺鋁灰色的“方盒子”,引起了參觀者的圍觀。這臺儀器就是艙門快速檢漏儀。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卻被科技人員親切地稱為航空飛行器的“小門神”。
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宇航機電產品事業部設計師董義鵬介紹,艙門快速檢漏儀主要用于航天飛行器艙門密封性的檢測。董義鵬說,航天員在太空飛行期間,需要在返回艙和軌道艙頻繁進出,一進一出都須打開和關閉艙門,很有可能造成飛行器艙內氣體泄漏,對航天員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因此,精準快速檢測艙門的密封性至關重要。艙門快速檢漏儀能在8分鐘內完成全部艙門密封性檢測,實現對艙門和對接面的快速、準確檢漏,為航天員生命安全保駕護航。”董義鵬說。
據介紹,這一方盒大小的儀器,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耗費了10余年時間成功研發,目前已經在神舟系列飛船、天宮二號等航天器上應用,未來還將應用于空間站,為航天員的長期駐守提供安全保障。
如果說用十幾年為航天員“請”來了一個“小門神”的話,那么科研人員為了能給衛星裝上當前世界最先進的“發動機”,歷時近半個世紀的時間。
在剛剛成功發射的實踐十三號衛星上,應用了由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耗費43年研制的LIPS-200離子電推進系統,這標志著電推進技術在中國衛星上首次成功應用,使我國電推進技術正式邁向工程應用階段。
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型號指揮劉奎武介紹,相對于傳統衛星使用化學燃料作為推力保持衛星在軌位置,實踐十三號衛星使用的電推進系統比常規的化學推進效能提升10倍,可延長衛星壽命,幫助衛星節省化學燃料,大大減輕發射重量,提高定位精度。
靠著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中國航天人換來的不僅僅是航天技術的巨大跨越、中國綜合國力的蒸蒸日上,還有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改善。未來,航天“神器”也會“飛”入尋常百姓家,極大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
瞄準深空探測和空間能源利用,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在斯特林制冷技術基礎上,開展了斯特林發電技術的研究和產品研發工作。
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宇航機電產品事業部設計師馬如林介紹,斯特林發電機是天宮二號應用的技術在民用市場的延伸,通過外部熱源,可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未來不管是身處野外的牧民還是驢友,可隨身攜帶發電機,在有熱源的地方“安營扎寨”,尤其在無人區的沙漠地帶,可通過太陽光聚焦為發電機提供一定數值的熱源,實現有效發電,具有廣闊市場前景。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官方微信(kjcxl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