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是我國的“母親海”。她與華南大陸的分離,是通過一個大斷層“干脆利落”地分開?還是“拖泥帶水”,在分開過程中把下地殼或地幔都給露了出來?

這個讓科學家爭論了多年的“科學之謎”即將揭曉。在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部計劃”的支持下,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順利完成第一個鉆孔“前期探路”任務后,26日正式開始從第二個鉆孔鉆取南海的基底巖石。“決心”號猶如向南海海底插入一根“探海神針”,看一看基底巖石到底是什么?答案就將揭曉。

位于北緯18度24.5分、東經115度51.6分的第二個鉆孔,編號為U1499B,與第一個鉆孔相距僅20米,具有完全相同的海底沉積特點和規律。根據在第一個鉆孔的“實地調研”,“決心”號為第二個鉆孔安裝了一個長達651米的“保護套管”。套管穿過松軟的沉積層,就可以保護鉆孔不坍塌。

26日,在水下攝像機的“指引”下,“決心”號的鉆桿穿過3770米深海水,經過長達五六個小時的艱難搜尋,終于在海底找到了“再入錐”,并順利將鉆桿插入了鉆孔。此后,再將鉆桿一節一節地加長,穿過651米長的保護套管,進行鉆探。

據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IODP367航次中方首席科學家孫珍教授介紹,根據前期的地震剖面、重力數據和磁力異常等多種科學研究,第二個鉆孔的位置,正處在南海北部大陸邊緣、地殼減薄到最小的地方。鉆孔只要打穿海底800多米沉積層,就可以鉆取正下方一個“小山丘”的山頂巖石。這個“小山丘”很可能就是由于地殼減薄、莫霍面上揚、下地殼出露所形成的,就是南海由大陸變為海洋前的最后一段基底巖石。

“因此,‘決心’號只需要從651米的套管下方,再鉆進約200米,就能觸摸到南海的基底巖石。如果一切順利,明天我們就可以揭開期待已久的科學之謎的‘謎底’。我們現在的心情很激動、很緊張,更充滿了期待。”孫珍說。

科學家為什么這么關心南海是如何與華南大陸分離的呢?

原來,這不僅僅關系到我國“母親海”前半生的“個人往事”,還關系到我們“地球家園”海陸如何變遷的一種理論----“地幔剝露式大陸破裂理論”的檢驗。

據孫珍介紹,這種理論認為:地殼中的深斷裂帶造成海水下滲,海水和地幔橄欖巖發生化學反應后,就會生成強度較弱的“蛇紋巖”并放熱,從而導致大陸板塊的弱化破裂。

目前,這個理論僅在北大西洋找到了唯一的證據:西班牙岸外的“伊比利亞大陸邊緣”和加拿大的“紐芬蘭大陸邊緣”,在白堊紀的時候曾經連在一起,后來由于地幔的蛇紋巖化機制,造成了大陸破裂,中間產生了大西洋。

“南海北部的大陸邊緣,與大西洋的大陸破裂有著相似的地質特征,但卻具有截然不同的發育條件,是檢驗以大西洋為藍本的‘地幔剝露式大陸破裂理論’最佳場所。”孫珍說,“如果我們鉆取的南海基底巖石,也是蛇紋巖,說明這一理論并不是地球上的孤例;如果鉆取到其它類型的巖石,這也將是大洋鉆探第一次證明還有另一種大陸破裂機制存在,更有科學意義。”

南海的基底巖石到底是什么?“決心”號上所有科學家正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官方微信(kjcxlcb)。

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插入“探海神針” “科學之謎”即將揭曉

圖文簡介

南海是我國的“母親海”。她與華南大陸的分離,是通過一個大斷層“干脆利落”地分開?還是“拖泥帶水”,在分開過程中把下地殼或地幔都給露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