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月20日,我國在海拔4200米的西藏昌都地區發現了一批珍貴的恐龍化石。

在1902年的黑龍江發現了我國第一具恐龍化石之后,在中國的大地上陸續挖掘出了許多屬種的恐龍化石。現在我國所擁有的恐龍化石在數量、種類及科學價值等方面在世界恐龍研究上占據了一席之地,成為了“恐龍大國”,得到了世界考古研究人員的一致認同。

這次在海拔高達4200米的地區發現的恐龍化石,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如此高度的地區發現恐龍化石。這一發現,對于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地質發展、板塊遷移等方面有積極的作用,同時在研究古生物演化、古地理環境、古氣候、古地貌等方面亦具有重要的意義,并且很有可能為恐龍的發展演化歷程提供新的見解。

大約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一種不知名的原因使得恐龍這種盛極一時的生物在極短的時間內永遠消失了,同時消失的還有當時地球上大約50%的生物屬和幾乎75%的生物種。所以對于恐龍化石的發現、研究,在發現恐龍滅亡原因,了解恐龍當時的生存環境等方面有重要的意義。

在長時間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已經對于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條件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是生物體本身所具有的一些性質。如相對于無脊椎動物來說,脊椎動物由于其骨骼由礦物質組成,抵御各種破壞作用的能力更強,所以更容易形成化石。其次是生物尸體掩埋的速度和生物遺體的保存條件也影響著化石的形成。生物只有在死后迅速埋藏才有可能形成化石,否則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會被氧化毀壞,又或者被其他動物吞食。除此之外,由于生物體在死后被不同的沉積物所掩埋,導致成為化石的可能性也會產生很大的差異。

隨著對于化石,尤其是恐龍化石研究的逐步深入,相信在我們能夠不斷發現更有價值的信息,尋找到恐龍滅絕的原因,并作出一個令所有人都能夠接受的定論。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史上今日:1977年1月20日 我國在西藏昌都發現恐龍化石

圖文簡介

1977年1月20日,我國在海拔4200米的西藏昌都地區發現了一批珍貴的恐龍化石。現在我國所擁有的恐龍化石在數量、種類及科學價值等方面在世界恐龍研究上占據了一席之地,成為了“恐龍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