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籍文獻中,“火箭”一詞具有極不相同的含義。按工作原理的差異,可劃分為兩種:一種是借助弓弩等機械彈力發射箭,用于縱火和焚燒;一種是應用火力噴射推進箭矢,實現縱火和爆炸殺敵的目的。后者已具現代火箭的雛形,可稱之為原始的固體火箭。筆者介紹的是后一種類,即以固體火藥為發射劑,借反作用原理而發射的古代火箭。
火箭的起源地問題,有“中國說”、“印度說”和“拜占庭說”三種觀點。其起源年代,也存在“北宋初年說”、“1232~1233年說”、“1250年左右說”和“12世紀說”等不同看法??萍际穼W者潘吉星研究員論證古代火箭技術實起源于中國,起源時間可推到1161年。
火箭發明的首要前提是要有發射劑——固體火藥。在唐代中期或至晚為五代時的作品《真元妙道要略》中,已有原始火藥的明確記載。五代末、北宋初,中國已經有了真正的軍用火藥。在《武經總要》(1044年成書)中,有火藥方的最早記載。約在十二世紀初葉,中國已研制出固體火藥,用于制造煙火。后來,又出現了反作用裝置“起火”或“流星”,制成了依靠反作用原理升空的煙火。這些為火箭的發明奠定了發射劑(固體火藥)、藥線制造和反作用裝置應用的技術基礎。
1161年宋金采石戰役中使用的“霹靂炮”即為源于煙火技術制成的原始火箭彈。1232~1233年金人在金蒙開封府戰役中使用的“飛火槍”,其形制和構造原理可能與《武備志》中描述的“飛槍箭”相同,即是導桿較長的火箭武器。這種火箭武器很快為蒙古軍隊掌握,并被用于西征歐洲和南下滅宋的多次戰爭中。
宋金元時期的火箭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兼具縱火爆炸功能的火箭彈,如“霹靂炮”;一類是以縱火和殺傷為主的火箭,如“飛火槍”。一般多為單飛火箭,但蒙元時已制成集束火箭。后者火力密集,命中率比單飛火箭高出許多倍,對敵方有生力量或糧草輜重集中的地方構成嚴重威脅。
歷史上,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往來非常頻繁。通過海陸通道開展的人員、學術和貿易的往來,為中國火箭技術最先傳到阿拉伯地區創造了條件。而蒙古軍西征,在阿拉伯地區建立了伊利汗國,為阿拉伯人引進火箭技術提供了方便,中國火藥、火箭技術也在此際直接或通過阿拉伯人間接傳入歐洲。
中國古代火箭技術在亞洲地區的傳播情況,大致是沿著蒙古軍隊征伐的路線。在13至14世紀從中國傳向四面八方。蒙古海上與印度的交往很頻繁,陸上建立的伊利汗國與印度西北部接壤,中國火藥火箭技術可能在這個時期傳入印度。所以,在印度早期梵文作品中敘述的煙火方子,多是中國《武經總要》、《武備志》等所載的配方。
總之,筆者認為,火箭的起源地問題,“中國說”比較靠譜。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官方微信(kjcxl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