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月12日,巴斯德研究所稱發現了抗破傷風血清。
巴斯德研究所是法國政府為表彰路易斯·巴斯德(1821-1895)在狂犬病研究領域做出的貢獻,在巴黎以其名字建立的。起初,該研究只是作為一個治療狂犬病和其他傳染病的臨床中心。后來,巴斯德研究所成為著名的生物醫學研究中心,主要方向是抗血清和疫苗的研究與生產。
破傷風(tetanus)是破傷風梭菌經由皮膚或黏膜傷口侵入人體,在缺氧環境下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引起肌痙攣的一種特異性感染。它通常以牙關緊閉、陣發性痙攣、強直性痙攣等為臨床特征。感染破傷風梭菌至發病,有一個潛伏期,潛伏期的長短與傷口所在部位、感染情況和機體免疫狀態有關,破傷風的潛伏期一般是7~8天,有時可短至24小時但有時卻能夠長達數月甚至數年。潛伏期越短者,預后越差。約90%的患者在受傷后2周內發病,新生兒破傷風的潛伏期為斷臍帶后5~7天,偶見患者在摘除體內存留多年的異物后出現破傷風癥狀。人群普遍易感,并且各種類型或大小的創傷都可能被含有破傷風梭菌的土壤或污泥污染,但只有少數患者會發病。在戶外活動多的溫暖季節,受傷患病者更為常見。患病后無持久免疫力,故可再次感染。
目前,人們對于破傷風的認識是破傷風是可以預防的,預防重于治療。
可以說,巴斯德研究所發現的抗破傷風血清對破傷風的預防有一定的效果,他們利用疫苗有效的控制了破傷風,增強了患者的免疫能力,減少了患者破傷風病發的幾率。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