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月15日,我國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tRNA)具有完全的生物活性,既能接受丙氨酸,又能將所攜帶的丙氨酸參入到蛋白質的合成體系中,因此在蛋白質生物合成中有著重要作用。用合成方法改變tRNA的結構以觀察對其功能的影響,是研究tRNA結構與功能的最直接手段,在科學上特別是在生命起源研究上具有重大意義。
繼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后,1968年隨即啟動了人工合成核酸工作。在聶榮臻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組織數個研究所開始工作。1978年初開始進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研究,歷經無數次試驗,利用化學和酶促相結合的方法,于1981年11月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76個核苷酸的整分子酵母丙氨酸tRNA。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人工合成化學結構與天然分子完全相同,并具有生物活性的核酸大分子——tRNA,標志著中國在該領域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該工作完成后,1982年1月15日先以簡報形式在《科學通報》第27卷第2期上發表; 1983年5月,《中國科學》B輯全文刊出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工作,美、英、德、日、法等國家在報刊或科學雜志上紛紛予以報道,給予高度評價。
1982—1984年,本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王德寶以“酵母丙氨酸tRNA人工全合成”為題先后在國際tRNA學術研討會,以及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和西德等國的大學、研究所做過報告,獲得了高度重視和贊揚。
這項成果獲得1984年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一等獎,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陳嘉庚生命科學獎。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