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2日11:30左右,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宋沉船“南海一號”整體打撈成功,并入住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1987年8月,直屬中國交通部的廣州打撈局和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廣東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時,在一條古沉船中意外打撈出金銀器、錫器和陶瓷器等珍貴文物200多件。經鑒定,瓷器主要源于中國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其中一條鎏金腰帶,在國內從未出土過,疑是外國物品。這一意外發現,立刻引起了考古學界的矚目。據中國考古專家判斷,這艘沉船極有可能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考古學家稱它為“南海一號”。
從2001年起,考古人員對“南海一號”進行了多次試探性發掘調查,已打撈出4000多件金、銀、陶瓷類器物,以及6000多枚宋代銅錢。根據初探,“南海一號”船艙內還保存著6萬-8萬件古代文物,價值非凡。
為打撈“南海一號”,國家量身定做了亞洲第一吊“華天龍”號打撈船。而要把“南海一號”裝起來,可真花費了不少力氣:交通部廣州打撈局專門定制了一個巨型沉井,將沉井壓入海底整體罩住沉船后,再從沉井底部穿引36根鋼梁,形成一個密封的“鋼箱”,這一過程用了七個月時間。2007年12月21日11時,“華天龍”巨臂下牛角式的主吊鉤,緊緊鉤住16個吊點的32條鋼纜,這些鋼纜牢牢地把“南海一號”從30米深的海底“牽”出水面,吊移到下潛入水的全潛駁船上。22日上午11:30左右,在半潛駁船排出近6000噸海水后,“南海一號” 沉箱被半潛駁船上一個面積約540平米的巨大托盤托起,完全浮出水面。在對沉箱進行進一步加固后,起吊的32根鋼纜在22日下午開始拆卸,隨后,半潛駁船在拖輪的帶動下將“南海一號”沉箱運往專為它修建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入住它的“新家”——“水晶宮”。
“南海一號”從意外發現到打撈出水,歷時整整20年。這20年,也是我國水下考古事業從起步到發展的過程。正是以“南海一號”為起點,我國水下考古事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到目前能夠獨立組隊完成世界上最具難度的水下考古項目。據了解,“南海一號”發掘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表面淤泥的發掘和前期準備;第二階段是船艙內的文物提取和發掘,以及對船艙內部進行支護;第三個階段是船外側淤泥的發掘和支護;最后一個階段是船和箱分離,進行整體展示。
“南海一號”整體打撈方案是世界上首創,在打撈過程中運用了許多自主創新的新技術、新科技。沉箱成功出水,標志著整體打撈方案安全、可行,標志著中國水下考古技術跨進世界先進行列。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