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4日國際標準時間十九點三十分,美國在肯尼迪角用“大力神Ⅱ”式火箭發射了“雙子星座七號”衛星式宇宙飛船。宇宙飛船上有兩名宇宙航行員:博爾曼和洛弗爾。這個宇宙飛船重3289公斤。飛船發射后六分鐘進入軌道,并于國際標準時間二十一點零六分時環繞地球運行了一周。它的近地點為161公里,遠地點為325公里。
按預定計劃,這個飛船運行十四天,以便研究長期失重對人體的影響。宇宙航行員在飛行期間,進行多種不同的實驗工作,其中包括第一次用萊塞光在宇宙中同地面通話。
“雙子星座”號系列飛船是美國的第二代載人飛船,總共進行了12次飛行試驗,其中2次無人飛行,從1965年3月到1966年11月共進行9次載人飛行。主要目的是在軌道上進行機動飛行、交會、對接和航天員試作艙外活動等。為“阿波羅”號飛船載人登月飛行作技術準備。
“雙子星座”號飛船基本呈圓錐——鐘形,全長5.7m,底部最大直徑3m,重約3.0—3.9噸。由返回艙和設備艙兩個艙段組成。返回艙:乘2名航天員,全長3.4m,最大直徑2.3m,航天員活動空間2.55m3 。總重量1982kg,其中包括2名航天員的體重144kg和座椅的重量426kg。艙內用純氧,壓力340mPa。設備艙:長1.4m,最大直徑3.05m,重1278kg,其中環控生保系統的重量為117kg。
“雙子星座”號飛船結構采用分艙段布局原則,把每個分系統的所有部件都放置在一個緊湊的艙體內,這樣既便于檢查和組裝又便于出故障時更換;從第5艘到第12艘雙子星座飛船都是用了燃料電池,這種電池結構較簡單、緊湊,能耐沖擊和振動,體積小、重量輕、比功率高;飛船還采用彈射座椅作為緊急救生手段,它不僅在發射階段而且在著陸階段可為航天員提供一種救生手段。
“雙子星座”號飛船與“水星”號飛船相比,作了較大的改進,實現了載2名航天員飛行。飛船設計為手控操縱為主,成為當時美國載人空間飛行器中受控程度最高者,在雙子星座飛行中,航天員真正成為飛船的駕駛與操縱人員,并且除人對空間環境的適應情況的實驗外,還進行了一些技術試驗,實現了一些新的空間技術方面的突破,主要包括航天員艙外活動技術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以及使用計算機的自動飛行控制技術。
雙子星座計劃還取得了大量對地觀測、空間科學試驗成果:宇航員共進行了52項實驗,其中27項是新技術實驗,8項是醫學實驗,另外17項是科學實驗。雙子星座飛船還在不同的高度上拍攝了1400張地球彩色照片。
“雙子星座七號”飛船完成了空間交會和對接工作,宇航員在開放空間活動長達2小時,最長飛行時間達14天,實現了飛船姿態控制、機動、變軌飛行和受控再入,發展了新型燃料電池,宇航員積累了長時間飛行的經驗,包括生理、醫學、生活等。為阿波羅計劃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和科學技術成果。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