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2月2日,南非開普敦赫魯特斯庫爾醫院的心臟外科醫生克里斯蒂安·巴納德為一名53歲的病人進行了全球首例心臟移植手術。

2007年12月3日,數十人聚集在赫魯特斯庫爾醫院,他們和全世界10多萬人一樣,都是因接受了心臟移植而活下來。40年前的那一刻與他們的生命息息相關,讓他們有理由來紀念。

“一切都還像發生在昨天,”參加紀念聚會的弗里德曼(她當時幫助克里斯蒂安·巴納德操作心肺機器)面對法新社記者回憶說。“連張照片都沒人想起來拍,我們沒想到宣揚什么,只想著是為了病人康復。”

巴納德很早以前便在器官移植方面展開了研究和實驗,一直等待出現心臟供體將理論付諸實踐。在手術前他甚至沒有通知院方,僅在事后電話通報了一下。

1967年12月2日晚,一名25歲的南非女子在車禍中身亡,她的血型和沃什坎斯基匹配,她的父親最終同意捐獻女兒的心臟。于是巴納德等30名醫護人員于2日午夜進入手術室,次日早晨8點結束手術。

沃什坎斯基接受手術18天后因為雙肺感染死亡,但事實上那次手術完成了心臟移植,被移植心臟在受體內自主搏動并具有供血功能,實現了醫學界里程碑式的進步。

如今在赫魯特斯庫爾醫院心臟移植科當主任的約翰·布林克說,在心臟移植手術的早期,只有十分之一的病人能存活兩年以上,但自上世紀80年代新型抗排異藥物誕生后,心臟移植手術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如今已成為一種常規療法。

南非著名的心臟移植手術專家威利·科恩曾說,全世界范圍內,70%—80%的患者術后可存活5年以上,60%—70%的患者術后存活年限超過10年。  

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讓巴納德成了世界名人,沃什坎斯基的死亡也讓他遭受了很多批評,有人認為不應在抗排異藥物尚未成熟時就倉促行動。但這些都未能阻止巴納德繼續在心臟移植領域進行探索和實踐,他甚至嘗試過不取下病人的心臟而把供體心臟“疊加”上去的技術。

其后一段很長的時間,因為移植后器官的排斥和供體、受體選擇標準等一系列問題得不到很好解決,使心臟移植工作的發展停滯不前。直到1981年,由斯坦福大學開始將環孢素應用于臨床,1982年開始應用于明尼蘇達大學,1984年開始廣泛應用于心臟移植,從此心臟移植進入了飛躍發展的階段。

我國心臟移植手術起步較晚,第1例人體心臟移植手術于1978年由上海瑞金醫院張世澤等醫師完成,患者活存了109天,在我國心臟移植上開創了先河。近年來我國心臟移植無論從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有著長足的發展。

2001年克里斯蒂安·巴納德在塞浦路斯度假時,因哮喘發作而去世,享年78歲。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史上今日:1967年12月2日 進行世界上首例心臟移植手術

圖文簡介

1967年12月2日,南非開普敦赫魯特斯庫爾醫院的心臟外科醫生克里斯蒂安·巴納德為一名53歲的病人進行了全球首例心臟移植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