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26日,對于中國的航天人來說,這是一個難以忘懷的日子。就是在這一天,我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衛星在太空飛行47圈后,按地面遙控站發出的返回調姿遙控指令,安全返回祖國大地,使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
20世紀50年代末期,蘇聯人成功地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太空,使人類進入到一個嶄新的航天時代。1958年,美國人緊隨其后,也將自己研制的衛星送上了太空。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遨游太空,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由于我國發展應用衛星的首要目的是為了打破世界航天大國對空間技術的壟斷,從這一戰略方針出發,研制返回式衛星,掌握衛星的回收技術,就成為我國優先要予以攻克的重要課題。早在60年代,黨中央已經原則上批準把返回式遙感衛星作為發展重點。
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要解決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其中主要包括:具有足夠推力的運載工具、功能完備的衛星本體以及完善可靠的航天測控網。
承擔我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運載任務的是長征2號運載火箭。它的起飛質量近200噸,是一個主要由總體結構、火箭發動機、控制系統和安全與供電等系統組成的多級火箭。經過廣大科技人員的刻苦攻關,長征2號火箭采用了多項新技術,大大提高了技術性能和可靠性。
返回式遙感衛星在技術上比在空間遨游而不再返回地面的衛星要復雜得多,它既有一般衛星在空間飛行的能力,又要具有按程序接受地面控制、安全完整地返回地面預定區域的能力,而且在返回途中要能經受住嚴酷的再入環境的考驗。從總體結構上講,全星分為再入艙和儀器艙兩大艙段。再入艙是返回體,儀器艙在完成任務后留在軌道上。
地面測控網是空地聯系的地面系統,也是衛星發射、運行和返回整個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返回式遙感衛星的發射任務中,地面測控系統所要承擔的任務是:精密測量火箭的彈道、衛星的軌道以及它們的內部參數,以確切地掌握測量對象的工作情況和儀器設備的工作質量,對火箭的主動段、衛星的入軌段和回收段實施可靠的測軌和控制,對衛星進行時間程序控制、校正注入數據,以保證衛星按預定的要求準確工作。地面測控系統一般由外彈道測量,內部參數測量和安全遙控系統組成,并由龐大的蜘蛛網式的有線和無線通信系統聯接成一個整體。
說起來,從火箭點火升空到衛星入軌轉入正常運行,只有短短幾十分鐘,但運載火箭和衛星的研究以及發射準備工作,卻經歷了近10年的時間,動員了全國各行各業的力量。長征2號運載火箭的研制是從1965年開始的,而返回式遙感衛星的研制工作開始于1967年。
“萬里寫胸懷,須臾返人間”。八年間,為了我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辛勤操勞的人們日思夜想的這一時刻終于來到了!29日11時許,返回艙攜帶著遙感試驗資料,按預定的計劃返回到地面,走完了上天、入軌、遙感、返回的全過程。中國首次回收衛星便獲得了成功。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