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線通信領域,中國屬于后起之秀。移動通信的市場是萬億規模的,這已經不再簡單是一個通信的問題,而是一個占了整個國民經濟四分之一的重要產業。

未來工業產業的發展,還是要靠“互聯網+”,互聯網和制造業的結合會帶來一個新的業態,對企業是變革性的,而且這種變革在全球已經開始了,需要我們不斷地關注。

 

中國經濟50人論壇特邀專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日前在由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主辦、新浪財經和清華經管學院協辦的長安講壇上發表了題為“深化制造業和互聯網融合發展,加快制造強國建設”的主題演講。懷進鵬認為,當前信息技術依然處于研究和發展的爆發期,它將是引領全球新一輪變革的主導力量,未來的傳統制造產業一定會有信息技術的布局和持續支持。而我國已經開始針對這個大趨勢陸續推出強力措施,意圖通過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和兩化融合(信息化、工業化),實現制造業的創新,到2035年要和制造業強國并駕齊驅。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懷進鵬表示,現在,信息經濟走向數字時代已經不太遠了,人們都在關注下一個顛覆性技術是什么,關心新的業態會不會帶來新的社會形態,會不會出現新的分享經濟或零邊際成本的社會。對發展信息技術的三大重要成果,計算機,集成電路,通信和軟件,懷進鵬重點談了關于集成電路產業的現狀。

近四十年來,集成電路領域實現了飛速發展,集成電路也因此成為信息產業的核心內容,成為電子工業的基石。由于集成空間很復雜,集成電路需要有材料和裝備,然后制成各種工業軟件等才能進行集成電路的設計和生產,最后有了CPU和操作系統才能形成整機系統。材料和裝備決定工藝水平,而工藝和工具又決定了我們的設計能力。在集成電路產業中,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絕對處在壟斷地位。

實際上,中國對集成電路的使用在世界占比非常高,我國無論是手機、電視還是電腦臺式機都已經超過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但由于集成電路的自主設計能力不足,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進口國,全球集成電路大概有3500億美元的總產值,中國每年就要進口2200億到2300億美元。中國自己研發的集成電路產值大概只有3000多億人民幣,產能嚴重不足,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也就成了我國的工業基礎和電子信息產業需要不斷增強的方向。

懷進鵬表示,最近幾年,中國在集成電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在移動芯片領域,很多國內企業并購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海思和展迅這兩家芯片設計公司已經進入全球前十名了。在制造加工方面,我國的28納米工藝已經能夠實現量產,中芯國際的新工廠馬上就要建成,對中國集成電路的發展非常重要。政府方面,自2014年6月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以后,我國融資了1380億,并組織了集成電路的產業投資基金,可以帶動約上萬億規模的社會資金一起來培育領軍企業,推動產業化和市場資源的配合。去年落地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對工業控制領域當中的芯片集成電路發展也提供了很重要的機會。

 

信息技術多項挑戰懸而未決

懷進鵬表示,在無線通信領域,中國屬于后起之秀。現在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移動通信市場,在5G移動通信當中,更是處在世界領袖級的地位。移動通信的市場是萬億規模的,它還帶動了手機芯片的發展,帶動了應用的發展等。這已經不再簡單是一個通信的問題,而是一個占了整個國民經濟四分之一的重要產業。按照麥特卡爾定律,它后面蘊含的價值還有很多新的內容,對經濟空間的影響非常大。

面對強勁的發展前景,懷進鵬說,人們自然就要問一個問題,信息經濟在當下發展的規律下,它的下一個機會是什么?特別是和工業制造業結合在一起會產生什么新東西?

到2020年,智能終端的產值將超過數百億。在這個發展過程當中,信息技術按照現在的工藝和能力持續不了多長時間,工業的路線圖也還不清晰,因此信息技術本身自然也就需要變化,例如在物理材料方面就有很多新要求。

懷進鵬表示,這十年人們都在討論下一代互聯網,隨著下一代互聯網的到來,也會帶來信息技術的新飛躍。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解決很多問題。下一代互聯網如果要和實體經濟結合,它是以現在的方式結合?還是以移動互聯網結合?還是物聯網自身的系統的結合?新一代互聯網絡怎么管理?如何管理?未來的網絡架構是不是會有第三代互聯網?這些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

 

人工智能的崛起

懷進鵬說,去年年初,已經出現了人型機器人,它已經有了一些決策和學習的能力。從AlphaGo到無人機,再到無人駕駛以及人工智能所給出的新材料,特別是視覺、圖像、語音的識別等,人們才發現,人工智能已經離我們很近了。

在懷進鵬看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有三個條件,一是大數據的充分發展,二是深度學習帶來的突破,三是基礎設施。它能否真正成為產業的爆發點,需要考慮能否有資本持續投入,以及規模應用和產業的痛點在哪里。以移動通信手機為例,關聯產品有了APP、衍生設備以及其他功能應用,才能形成現在如此規模的產業鏈條。而現在的人工智能產業服務還沒有本質性的新現象,沒有能夠產生規模化的影響,所以還需要培育。麥肯錫預測,十年之后將有四千萬工人被機器人代替。Gartner則預測到2025年,三分之一的機器人或智能軟件將代替駕駛員,使300萬卡車司機失業。屆時,業態的改變才剛剛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懷進鵬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是由于數據計算能力的增強。目前世界上創造十億美元以上產業的計算機技術,排在前三名的都是和數據處理有關。在很多個領域當中,數據處理的能力已經變成了競爭力,所以云計算更是應時而生。現在的云計算,變成了信息化的一個經典方向,而且是不可更改的方向。因為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礎現在應該就是計算,所以,計算科學也就成為人工智能科學的方向。

 

制造業和互聯網融合將誕生的機會

懷進鵬表示,制造業如果和互聯網融合將會有很多新的機會。制造業在全球競爭極其明顯,企業生產的產品必須質量好、效率高,這是制造業永恒的競爭規律。另一方面,目前發達國家開始復蘇的制造產業,一定會有IT新技術和IT新業務的布局和持續支持,從而提高效率,例如不斷通過IT技術把機器人的能力轉嫁到制造業上。

現在,全球都在制定國家層面的相關戰略。美國是以工業和數字化為主,德國、法國、英國、新加坡、日本、韓國也都有自己的國家戰略。懷進鵬說,政府不光是做規劃、提建議,而是給予戰略指引和直接參與投資,強化它的創新網絡體系,加強制造業新的領域變革升級,并且大力支持提升實體經濟的競爭能力。

懷進鵬表示,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又是互聯網大國,我們是否能把兩大變一強呢?制造業的機會就是通過智能制造創造新的空間,這個新的空間就是從原來的機械化、電動化、自動化走向所謂的智能化,這對中國的產業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中國工業真正發展起來是改革開放這30多年,建立了一個門類齊全完整的工業體系。目前,中國的制造業產量在全球占比20%,500多種工業中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首位,而且還有很多創新成果。但是,我們必須要有危機意識。由于產業自然向成本低的地方轉移,我們的成本優勢沒有了,現在已經帶來很大的問題。在雙重擠壓下,中國的制造業應該怎么發展?我國在創新、人才和生態方面還有不足的地方。這些問題如果不能有效面對,未來五年中國制造業將會遇到新的考驗,我們必須要重新認識這些事情。

懷進鵬表示,針對制造業發展,我國政府作了詳盡的安排。一是去年5月8日發布的國務院28號文《中國制造 2025》,針對中國制造作了十年規劃,提出了十大領域和形成中國的五大工程,目標是能夠達到中等制造強國的水平;到2035年要和強國并駕齊驅。然后再過十年,應該成為世界的強國。今年5月13日,國務院又發了一個28號文《國務院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中國制造和互聯網如何發展。只有通過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和兩化融合(信息化、工業化),才能實現制造業的創新。

國務院發文的目的,是激活企業的創新活力和發展的潛力。未來制造業要突破的關鍵,一是硬件,包括自動控制和感知設備。二是工業核心軟件。中國的工業增加值在全球占比20%,但是工業軟件占比卻不到2%,存在十倍的差距。三是建立工業互聯網。同時國家也給了七項政策,包括國有企業融合發展、財政、土地、人才、國際合作等相應政策。這些措施加快了中國制造業和信息產業有效結合,這是創造未來強國之路最主要的內容。

懷進鵬最后說,未來工業產業的發展,還是要靠“互聯網+”,互聯網和制造業的結合會帶來一個新的業態,對企業是變革性的,而且這種變革在全球已經開始了,需要我們不斷地關注。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官方微信(kjcxlcb)。

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制造業和互聯網要“兩大變一強”

圖文簡介

未來工業產業的發展,還是要靠“互聯網+”,互聯網和制造業的結合會帶來一個新的業態,對企業是變革性的,而且這種變革在全球已經開始了,需要我們不斷地關注。